12月31日,2021年的最后一天。绵阳的这个“牛”年,应该怎样来盘点?我们发现,这一年,绵阳的“牛”,不仅在于“四大战略推进”“科技城新区揭牌”“科博会云端逛展、云端洽谈、云端签约”等等大事,也藏在一桩桩、一件件“小事”之中。而之所以称它们为“小事”,是因为它们或过于专业、晦涩,距普通读者较远;或平凡琐碎,没能激起更大的浪花。现在,就请跟着我们的视角,用这些“小事”来理解绵阳发展的“大脉络”——
01“小新闻”:
盐亭“潮汐式停车”模式获评四川网络问政“十大创新案例”
2021年4月,“问政四川”网友留言,建议盐亭县设置潮汐停车位,方便群众。盐亭相关部门在收集情况后,制订特种停车位规划方案并实施,在部分街道设置了潮汐停车位、应急车位;放学时间段,还在部分小学门口设置了学生接送车位,极大地方便了特种行业、家长群体和部分特殊路段停车难的问题。该案例获评为“2021四川网络理政十大创新案例。”
大看点:解决停车“小事情”折射服务民生大情怀
解决群众停车难的“小事情”,折射出的是服务民生大情怀。绵阳市第八次党代会,就未来五年奋斗目标提出了“七个大幅提升”,其中之一就是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其核心,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得到更好满足,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
而所谓民生幸福,是群众发自内心的“集体点赞”。只要聚焦民生热点、痛点、难点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最大限度回应群众需求,“小实事”就能积成“大民生”的漂亮答卷。
02“小新闻”:
本土黑猪“叫板”外种猪 国家区域生猪种业创新中心在三台县开工
2021年6月6日,绵阳市三台县芦溪镇枣河村,总投资约2亿元的国家区域生猪种业创新中心项目暨1200头共享公猪站正式开工。该项目由四川农业大学科研团队与生猪企业联合成立,希望利用四川黑猪的优良基因,例如肉质鲜美、风味较好、耐粗饲等,致力于打造自主的川系种猪品牌,进军高端风味市场,以打破外种猪在四川生猪产业中的垄断地位。
大看点:绵阳剑指全国种业强市
国家区域生猪种业创新中心的打造,既是服务现代产业发展所需,更是为“打好种业翻身仗”贡献绵阳力量。
当前,立足农业科技优势,绵阳正力争打造中国西部生猪种业和油菜制种新高地。今年,绵阳市出台《绵阳市全国种业强市建设总体方案 (2021-2025年)》,明确表示要将绵阳建设成为“育繁推、产加销”深度融合的全国种业强市。
03“小新闻”:
四川安和精密电子电器有限公司正式启动新园区建设
因原有厂房已难以满足生产所需,2021年9月,位于绵阳高新区的四川安和精密电子电器有限公司正式启动新园区建设,预计建成后产值可达15亿元。再往前2个月,工信部公布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包括安和精密在内的16户绵阳企业登榜,绵阳“小巨人”企业总数不断攀升,全省范围内仅次于成都。
大看点:工业强市战略助力“小巨人”成长
自2012年入驻绵阳以来,安和精密聚焦微型马达领域,企业发展不断提速,特别是近年来搭乘绵阳工业发展的浪潮,客户包括华为、小米、OPPO等,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0%,出货量位居全国第一。
回顾其在绵阳成长过程,既有企业的潜心深耕的因素,也离不开绵阳对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持续鼓励与扶持。2021年,绵阳将工业强市列入“四大战略”,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决心可见一斑。
工业是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核心和枢纽,绵阳靠工业起家,发展到今天已有相当坚实的基础。面向未来,绵阳把强工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工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跨越发展。
04“小新闻”:
氛围感“拉满”,绵阳“科技元素氛围组”陆续上线
第九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开幕前夕,在绵阳城市重要门户和多处城市重要节点的一批智慧科技设施正式开建。2021年9月9日晚,绵阳草溪河会展段,一群小朋友分成两队,追逐着投射在地上的“光影足球”,在灯光下变身成为“足球运动员”上演一场充满童趣的足球比赛。另一边,地上一团团“光影花朵”簇拥着游人,随着脚步四散开来。沉浸式灯光互动装置带来的光影特效,让市民可以与投射在地面的光影进行有趣互动,沉浸式体验科技带来的乐趣。
大看点:科技感从院所融入市民生活
绵阳是中国唯一科技城,也是成渝绵“创新金三角”中的一角,科技创新动能强劲。但一度,“科技”一词,主要与各大院所挂钩,普通市民难有所感。如今,随着智慧跑道、智慧公交站台等一批城市科技元素项目的陆续上线,绵阳将“科学艺术与场景文化”相结合,让更多的科技元素融入了市民生活。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绵阳城市的科技元素得以展现,实现了城市科技“显性基因”的可触、可视、可感,也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魅力。
05“小新闻”:
江油一2岁幼童爬窗脖子被卡防盗网,男子爬楼托举
2021年9月23日下午,江油一名2岁多的小男孩爬到窗台上不慎摔倒,头部被窗户外面的护栏钢筋卡住,身体悬空。危急关头,一名男子爬上二楼窗台挡雨板,跪着托举起男孩,直到随后赶来的派出所民警和消防救援人员,成功将男孩救下。
大看点:托举生命彰显“全国文明城市”的底色
人,是文明的主角。人的文明行为,是文明城市的底色。梳理总结多年来绵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各种经验和举措,核心便是“以人民为中心”。在这样的理念下,好人好事不断涌现,自是题中之义——2021年1月8日,绵阳的哥0℃天气跳河救人;2021年8月27日,绵阳五个孩子捡到1万元交不还失主;2021年11月28日,绵阳两个家庭上榜2021年度全国最美家庭名单……
至2020年,绵阳已四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绵阳江油也成为四川省首批入选全国文明城市的四个县级市(县)之一。2021年,绵阳又吹响了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集结号”,从“文明高地”向“文明高峰”迈进。
06“小新闻”:
这就是川菜的魅力!绵阳大厨收彝族农户当徒弟 好吃省钱还改变了当地习俗
连日来,在布拖县地洛镇的职工食堂厨房,当地7名彝族学员跟着西南科技大学后勤集团饮食中心的行政总厨和技师,学会了各种经典川菜的做法。2021年10月,地洛镇党委政府推出了“乡村振兴·移风易俗新食尚”活动,旨在改变彝族群众在举办红白喜事时大肆杀牛宰羊、铺张浪费的习惯,大力倡导文明节俭用餐。为解决当地群众不具备制作酒席菜肴技能的难题,地洛镇乡村振兴对口帮扶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派出了后勤集团饮食中心行政总厨和技师,在当地开展川菜制作技能厨师培训活动。
大看点:贯彻区域协同发展理念
援藏援彝工作,在绵阳已开展多年。如今,穿行于阿坝、大凉山深处的绵阳基层干部、专业技能人才和“川B”牌照的汽车,已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除了帮扶,2018年开始,绵阳也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发力,与周边城市在城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资源服务、物流体系、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近两年,绵阳更是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74项“跨省通办”、95项“川渝通办”、43项“绵碚通办”政务服务事项落地落实;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与成都市签署《以创新驱动深化成绵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等协议,与阿坝合作共建绵阿产业园……协调发展这盘“棋”,绵阳已渐入佳境。
07“小新闻”:
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与区委领导共进早餐
2021年11月22日,涪城区青义镇大龙村、灯塔社区等10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来到区委机关食堂,与区委主要领导共进早餐。这是涪城区首期村社区书记“早餐汇”,时间通常选在每周一的早上。这是继每周五举行的企业家“早餐汇”后,涪城区搭建的又一个“早餐汇”平台,也是一个区委与基层党组织的直接交流平台,可以畅谈基层中面临的困难与工作建议,且“早餐汇”后,参加人员要组建微信群,建立村社区书记“掌上议事厅”,搭建区、镇、村三级书记沟通交流平台。
大看点:建好党建连心桥 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村、社区是基层治理的“细胞”,承担着直接联系群众的关键职责。如何调动其积极性,推动基层探索创新举措,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两项改革”以来,绵阳积极鼓励创新,推出许多基层治理方面的创新举措,其中不乏村社区党组织“早餐汇”这样的经验做法。“早餐汇”以党建为引领,减少逐级向上汇报程序,带来“扁平化”管理的效果,不仅可及时传递基层工作开展情况,更能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各级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落实,促进形成发展合力。
08“小新闻”:
瞄准“双碳” 院士工作站落户绵阳科技城新区
2021年12月,范国滨院士工作站暨绵阳市碳中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这个全省首个“院士、高校、企业、政府”四合一的研究中心,瞄准“双碳”目标,将攻克转化一批碳中和产业前沿和共性的关键技术,加强对碳中和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技攻关,抢占行业上游,为中下游提供相关科学技术和解决方案。
大看点:科技城新区成为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地”
绵阳是中国科技城,承担着探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路径的国家使命,而随着绵阳科技城新区从获批到加快建设的务实推进,一批提升绵阳创新能级的科技创新平台逐渐落地。比如聚焦“双碳”等领域,绵阳发挥科技资源富集优势,瞄准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将加快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重点工作。
2021年,除上述院士工作站外,还有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等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绵阳科技城新区,聚焦核技术应用、激光装备、先进材料等优势领域,瞄准解决“卡脖子”问题,探索关键核心技术高水平自立自强之道。
09“小新闻”:
梓潼生物科技企业“吃”进农业废弃物 吐出生物有机肥
2021年12月以来,梓潼县某生物科技企业非常繁忙,该企业的绝活是“吃”进农业废弃物,产出生物有机肥。农业废弃物经过机械粉碎,与猪粪、鸡粪混合,发酵后进行配方加工,制成有机肥成品,为农民发展生态绿色产品增收致富提供保障。
近年来,作为畜禽养殖大县的梓潼引进了一批生物科技企业,进行秸秆变燃料,秸秆、畜禽粪污变肥料的科研、生产。目前已发展到年产5万吨颗粒燃料,30万吨商品有机肥的规模,每年可就地消化30万吨秸秆,40万吨畜禽粪污。
大看点: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之道
从梓潼县科技企业“变废为宝”,到平武王朗国家自然保护区里内为保护野生大熊猫的“捡粑粑团队”,再到绵阳每天给飞机充电……背后,是对守好生态本底的具体落实,更体现着绵阳这个因工业起家的城市,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之道——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绵阳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前不久召开的绵阳市委八届二次全会也发出讯号:绵阳将率先发力、抢占先机,加强清洁能源供给,做优产业体系“硬支撑”,全方位推动绵阳发展从“弯道超车”向“换道超越”转变。足以可见绵阳对绿色发展的决心和干劲。
10“小新闻”:
北川青片乡正河村突发山体崩塌 43人提前转移避险实现零伤亡
2021年12月22日晚20时许,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正河村光明组大滑坡地灾点,突发大规模塌方,塌方3万多立方米。巨石将1户农房全部砸毁、3户农房损毁严重,4户农户的独立猪圈损毁严重,30亩林木被毁。幸运的是,因前期在寻排查工作中发现该处隐患,相关部门提前组织受威胁的12户43人避险撤离,实现了零伤亡。
大看点:减灾避灾这根弦,绵阳一直在紧绷
安全,是一根红线。今年夏天,三台县忠孝乡的赵必谭一家五口因为乡镇工作人员的提前预警,成功避险。在他们转移后的几个小时后,房屋后山体便发生倾倒式崩塌,崩积物对两间房屋造成直接破坏。此前,还出现过北川一小学2670名师生在2分钟内完成疏散的案例。
这些案例的背后,是绵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强化风险安全意识,从细节入手、从机制入手,不断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经历过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绵阳人对安全有着更深刻的认识。而“功夫在平时”,杜绝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需要时刻绷紧防灾减灾救灾这根弦。
四川日报绵阳全媒体中心出品
策划:祖明远 钟林
执行:陈冠宇 李睿 郭超英 付江 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