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亚飞 兰珍
持续加大项目投资力度,着力推进700个省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释放新型城镇化投资潜力。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投资是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持续加大项目投资力度、提速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释放新型城镇化投资潜力。
如何发挥项目对投资的带动作用?如何拉动企业投资热情?各地加大投资有哪些进展?省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展开热议。
怎么看?
多点发力、狠抓项目,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
刚刚过去的2022年,四川面临的挑战之大、任务之艰多年罕见。迎难而上,四川以超常规的举措稳住了经济大盘。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拼的勇气、搏的劲头依然显现在代表委员对报告的热议中。“投资作为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对优化供给结构发挥着支撑作用。”省政协委员、蜀道集团董事长唐勇对报告中提到的“着力推进700个省重点项目建设”印象深刻,“这些项目不仅可以直接促进更多投资量落地,也将有利于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实施、有利于美好蓝图变成现实、有利于四川现代化建设”。他说,通过扩大投资,促进项目落地,还可以增加就业,带动产业链上的相关产业发展。
项目投资不仅有力度,也有温度。“政府工作报告把‘加快推进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作为拉动投资的重要内容,作为来自甘孜州的人大代表,我倍感振奋。”省人大代表、甘孜州发展改革委主任周世武说。
这些项目,不仅将推动灾区加速恢复重建,也为社会资金、民营资本进入提供了更多渠道。在周世武看来,灾后重建的资金投入可“两条腿”走路,公共服务等“托底”项目由政府投资,水电站建设、景区服务配套设施、景区游玩项目等可面向市场,让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
外资也是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四川打响海外市场“争夺战”,开启出海“抢订单”。“我们现在的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民营资金进入少。”省政协委员、成都市盈富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徐兆儿建议,对外商投资和经营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外商投资提供更多平台、更多渠道。
怎么干?
全力冲刺,把“规划图”变成“实景图”
2023年的首个工作日,四川就举行一季度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423个项目、总投资7483.7亿元的落地,让省人大代表、成都市彭州市市长蒋明感到振奋:“备受鼓舞,吹响了新一轮拼经济、搞建设的冲锋号角。”他说,这种开局就决战、起步就冲刺的姿态,体现了四川拼的姿态、拼的勇气,也充分发挥了重大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
全力冲刺,需要快。报告提出,要提速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交通建设被摆在首要位置。在唐勇看来,蓝图再美,也需要落实,四川这么多项目在建,“项目不缺”,需要的是进一步加大落实的力度,加速推进已开工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唐勇同时建议,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建立现代交通产业体系,以“路”为基础,实现交通网、通信网、能源网、运输网、服务网的创新融合,和产业链、生态链、服务链的闭环,“这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也将衍生诸多新业态、新场景、新空间,吸引更多投资进入。”
全力冲刺,需要实。成都作为全省经济大盘的“压舱石”“发动机”,正全力冲刺抓项目、促投资。成都代表团带来最新进展:聚焦“三个做优做强”持续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围绕24个重点片区谋划817个重点项目;续建9个轨道交通项目、开通地铁19号线二期,加大城市有机更新力度。代表委员表示,将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密切对接国家政策,一旦政策落实、立即有项目可上,一旦资金到位、立即可落实。
全力冲刺,更需要准。把“规划图”变成“实景图”,大家信心满满、干劲十足。日前,省政府印发了“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支持政策。周世武表示,将聚焦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衣食住行”率先推动,聚焦科学实施和产业升级,在推进海螺沟景区尽快恢复开放的同时,重塑旅游品牌。
新型城镇化正成为投资建设的“蓝海”。省人大代表、宜宾三江新区管委会主任许磊表示,将聚焦新型城镇化推进新区“由区向城”转变,紧扣“城市开发—房地产—金融”良性互动理念,高标准推进高铁片区、天原片区C组团等片区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