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王培哲
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修复”,省林草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省已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开展100余个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用于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和能力提升。这些保护与恢复项目中,有不少位于城市或乡村——河边的一片泥滩,树下的一块水田……
从设计思路来看,全省围绕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地设计了一批修复方案;从效果来看,一番“打扮”,既美化了乡村、绿化了城市,又盘活了旅游资源,拓展了研学项目。
“家门口”的湿地都是怎么修复的?
保留特色:
整合优化水资源配置
传承用好乡土植物品种
广安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以北,最近多了一片“打卡地”。阶梯分布的池塘、碎石拼成的小径,搭配满墙的植物景观,营造出简单、清新的氛围。
水域面积1019公顷,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广安市主城区的备用饮用水源。这片“打卡地”,就位于湿地公园上游的恢复重建区,属于天然湿地。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湿地内长期存在生活污水直排、家禽散养等问题,湿地水体一度出现富营养化,影响到区域内的用水安全。
广安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 受访者供图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全省多地乡村小微湿地改造的重点。
以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改造的目的是形成良性循环。利用原有土地的梯形结构,将这片原本零碎的水域,整理为净化、沉淀、收集三部分。通过砂石、卵石区域生态净化水体,收集自然降水和地表径流的同时,又能涵养水源,为周边农田提供浇灌水源。
湿地保护与修复,也是对乡土特色的继承和创新。
南充市营山县的清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主体是川东北地区第二大人工库塘——幸福水库。水库库湾处区域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库湾水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
近年来,湿地公园先引入基塘模式,在塘梗上种植乡土植物,如乌桕、桃树、梨树、桑树和火棘等。又在塘内种植部分具有净化能力或经济效益的水生植物,如灯芯草、鸢尾、香蒲、茭白和芦苇等,作为湿地农业实验基地,净水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
搭建平台:
将观鸟设施融入湿地修复
挖掘湿地背后的科普价值
开春,绵阳三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红嘴鸥即将踏上返程。堤岸上,游客正抓紧时间拍照,记录下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绵阳三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内记录到的鸟类共有194种。近年来,观鸟热潮兴起,位于湿地公园内的自然教育中心,每年都要围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和冬候鸟迁徙季等节点举办公益科普宣教活动。
6年多来,湿地公园累计修复湿地27.5万平方米,改良鸟类栖息地4.6万平方米,建设了监测巡护道和观鸟平台。在湿地的保护、修复过程中,如何让静谧的鸟类栖息地和喧闹的城市生活共存,是湿地公园建设的一项重要考量。
为此,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在选择植物栽培时提出,既要有湿地植物,也要有食源性植物。湿地植物起到保水净水的作用,食源性植物则作为鸟类的食物补充栖息,便于鸟类觅食繁殖。此外,观鸟平台也按照地形调整设计,与环境相协调。
绵阳三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内,饮马大桥南侧桥头段左岸湿地恢复项目。 受访者供图
在四川雷波马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修复过程中,同样考虑到了湿地景观的科普价值。
湿地公园通过配置植物、增设观察步道的方式,营建起小型蝴蝶花园,为蝴蝶提供生息环境的同时,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湿地公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通过完善湿地宣教体系的方式,让更多游客了解马湖,了解湿地。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