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视觉·珍档⑳|栽桑养蚕 发展经济

2023-11-10 09:34:0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吴传明

《珍档》,是C视觉影像数据库推出的一档历史影像栏目。在这里,您能阅读到一部记录四川发展变迁的历史相册。

四川作为中国最早栽桑养蚕的省份之一,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早在周朝时期,我省南充的丝绸便盛名天下。秦汉时期,各县县令劝课农桑。到了南北朝,又以“永业田”方式作为桑园,故蚕丝之月,女皆事蚕。三千年间,我省的蚕桑养殖、丝织产业从未间断。

1962年,武胜县沿口公社社员正在给蚕宝宝喂桑叶。 甘洪广 摄

1959年,南充县开展种桑养蚕,大造桑林运动。 甘洪广 摄

1965年5月,乐山县大面积推广种桑养蚕。 金嘉华 摄

四川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非常适合桑树生长,栽桑养蚕已成为四川人民的一种生活习惯。无论是在上千年前的秦汉时期,还是在近现代,四川很多地方都有“田中清水盈盈,陌上新桑扶疏。农夫挥鞭叱牛,村姑攀枝采桑”栽桑养蚕的景象。

1965年,乐山蚕种场社员正在养蚕。 金嘉华 摄

1965年,乐山蚕种场生产的蚕茧获得丰收。 金嘉华 摄

1965年5月,乐山县的社员们正在将优质蚕茧挑选出来交售给缫丝厂。 金嘉华 摄

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四川各地县乡都大力提倡种桑养蚕发展经济,群众养蚕积极性高涨,茧子买给丝厂缫丝,再织绸销售给国家出口。蚕桑、丝绸,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很多人被链接在这条产业链上,生生不息。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土地下户政策的实施,农村不少家庭响应政府号召,几乎家家户户开始种桑养蚕。群众在养蚕中找到了一条通往快速致富的路子。特别是勤劳淳朴的南充人民,用巧手织出了“中国绸都”的金字招牌。

四川日报摄影记者用镜头记录了我省各地群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栽桑养蚕中的喜人场景。

1964年,三台县城郊区供销社日用品商店组织收购蚕茧,使生产队和社员增加收入。 李煊 摄

1977年,乐至县大佛公社社员正在采收蚕茧。 李煊 摄

1965年,乐山县蚕种场将生产的大批蚕茧运往收购站交售。 金嘉华 摄

1965年,乐山缫丝厂的女工正在缫丝。 金嘉华 摄

1965年,乐山缫丝厂的女工正在学习缫丝技术。 金嘉华 摄

1965年,用新蚕茧缫出优质丝将送往丝绸厂加工生产出优质丝绸。 金嘉华 摄

图据C视觉 文字|吴传明

每一张老照片,都是历史的缩影。

在四川日报,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始终用影像记录着历史变迁,用镜头见证时代发展。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摄影记者。

弹指一挥间,伴随着无数次清脆的快门声,几十位新老摄影记者为创刊超过70年的四川日报留下了数万幅珍贵的历史影像。

我们在收集、整理、归纳C视觉影像数据库历史影像的同时,推出定期更新的历史影像栏目——《珍档》,这里的每一张老照片都承载一段历史记忆,讲述一个动人故事,感受一种时代脉动,您能阅读到一部记录四川发展变迁的历史相册。

C视觉历史影像数据库向全社会征集“老照片里的四川”,通过历史影像,了解四川的过去,感悟四川的人文,循迹四川的历史脉络,感知四川翻天覆地的变化。

征稿启示

如果您手中存有“四川故事”的老照片,欢迎投稿。您可通过“C视觉”影像数据库注册、上传,向我们投稿。作品一经采用,将发放稿酬。

《四川日报》将推出相关视觉报道,拍客们的优质投稿图片将有机会刊发见报,期待你们的佳作。

作品要求:

1. 作品组照、单幅不限。图片可以是电子照片,也可以是纸质照片或底片。

2. 征集作品彩色黑白不限,但不得做合成照片或局部添加或局部变色等处理。

3. 扫描处理不便,可将纸质照片或底片邮寄至:成都市红星路二段70号四川日报 全 媒 体 视 觉 中 心 ,联 系 电 话 :17761250338,我们扫描处理后及时返还。

4. 投稿者应保证其对该作品内容拥有独立、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肖像权;投稿者还应保证其所投送的作品内容不侵犯第三者包括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等在内的合法权益。

C视觉影像数据库网址:https://www.scph.cn

投稿方式:

第一步:注册并登录C视觉

第二步:在C视觉首页右上角,点击“上传”

第三步:在“图集标题”中注明:【珍档】+作品标题

第四步:选择“关联活动”(珍档)

第五步:选择“版权用途”—“作者/所属单位”

第六步:选择“版权来源”—“全域用途”

第七步:【确定信息】并【提交】

总策划:毛漫丁 喻茂

统筹:谭曦

执行:吴传明

海报制作:何涛

四川日报全媒体视觉中心 出品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