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巴蜀丨郭汉中:与古蜀文物互相打磨 和传统文化用心对话

2023-12-08 22:09:2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唐子晴

12月7日,三星堆博物馆陈列馆,慕名而来的游客在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等文物前流连欣赏。玻璃橱窗前,3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创造的灿烂青铜文化不断引来赞叹。

和馆内的热闹不同,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的一间办公室里,陈列保管部副部长郭汉中和团队成员正安静地研究手头的工作。1984年,时年16岁的郭汉中迈入文物修复大门,从此坚守在一线,与前辈、后生一起,日复一日脚踏实地、精益求精,让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黄金面具等数以千计的珍宝惊艳世界。

年轻时的郭汉中正在修复文物。受访者供图

接棒:修复6000余件文物,不断创新方法与工具

漫步三星堆博物馆,古蜀文物充满魅力,有的斑驳陆离,有的造型精美。但从土层中被发现时,它们却是另一番模样:青铜大立人断成了两截,下半部分氧化严重;1号青铜神树碎成200多块,根本看不出树的形态......

"文物修复就像拼图,必须仔细从碎片中寻找线索,严格按照原始痕迹去拼接。"郭汉中告诉记者,每一件文物都不尽相同,修复方法也随之变化,没有定式。入行之初他就告诫自己要“多听、多看、多学”,“比如1号青铜神树,我跟着师傅一点点摸索,先把出土的东西分好类,找出结构最简单的碎片,再梳理碎片间的关系,通过合适的方法来修复。”

工作中的郭汉中。受访者供图

就这样,一堆堆带着土屑的碎片,在师徒俩手中变成了完整的青铜头像、面具、铜尊和罍,经郭汉中修复的文物已经达到了6000多件。“这份工作急不得,修复有些文物花上好几年是常事,这是和文物对话的过程,静下来才能听得清楚,想得明白。和文物互相打磨,我的脾气秉性也得到了磨炼。”

除了要沉下心,郭汉中还始终坚持学习创新。“合适的方法和趁手的工具,就像我们手中的钥匙,用对了才能打开宝藏。”他说,比如提取文物时没有现成的工具,就要根据所提取文物粗细、宽窄、埋藏的深浅程度和周围的环境等实际情况自制工具。

如今,文物修复可以借助更多“黑科技”:给文物拍X光、照CT,用三维扫描获取精确数据,3D打印技术制作仿品......传统修复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郭汉中创造性地使用塑形补配、黄泥石膏翻模等操作工艺,提高文物修复的精细程度和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文物修复技术进步,“保持学习热情,掌握先进技术,结合经验,为文物修复与保护提供更多可能。”

交棒:传承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在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中,郭汉中找到了工作的动力。他坦言,每当在博物馆看到自己亲自修复的文物展出,都由衷地感到自豪。

随着三星堆遗址祭祀区野外工作的全面结束,新祭祀坑出土文物的室内整理、保护和修复成为当前三星堆遗址研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大概有上万件文物等着修复,我们这一代甚至下一代都没法完成,需要一代代接力下去。”

郭汉中和团队成员一起讨论。受访者供图

1992年,郭汉中开始带徒弟,他把这称为“担担子”,“师傅当初带我是信任,如今我带徒弟是责任,把从师傅们手里学到的传下去,是担当。”工作中,郭汉中时刻不忘传帮带,将方法传授给青年同事,不吝在遇到困难时给予点拨,帮助他们积累经验,提升能力。经过他的精心培养,10多名徒弟已经成长为行业技术骨干。

如今,郭汉中和身边的年轻人,继续在三星堆深耕。40年来,工作环境和技术不断变化,他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热爱却始终如一,“我们要更加用心用情,把前辈的技艺传承下去,培养和带领更多的年轻人,投身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