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何勤华 文/图
端午假期结束,会理古城依然人来人往。6月15日,四川在线记者走进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感受会理古城的古韵与苏醒。
会理古城。
会理地处四川省最南端,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自古为古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素有“川滇锁钥”的美誉,是中国石榴之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会理古城有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卫城,城中心至今依然保存着较多完整的明清建筑。
一个“会”字沿用了两千多年
会理,地处金沙江北岸,与云南省隔江相望,是两省交界处的一个交通要冲。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就在《史记》中提及一条古道,它便是从成都平原出发,穿越云南,最终通往南亚的“蜀身毒道”。会理就是这条古道由川入滇的重要节点。
早在公元前111年,西汉武帝在这里设县建制,始称“会无县”。此后,会理虽几经更名,却始终离不开一个“会”字。正是源于这里是“川原并会”之地,一个“会”字沿用了两千多年。
当地人告诉记者,游览会理古城,由北至南,从檐牙高啄的拱极楼走到雕梁画栋的凌霄楼是绝佳选择。为什么这样说?原来,这其间虽然只有短短几百米的距离,却是“城中有异景,巷里藏乾坤”。
会理古城古城墙。
位于古城北面入口处的拱极楼坐落在宽厚的古城墙上,现存城墙在元代以前是土墙,到了明朝洪武年间以石块包砌,造就了独特的“元骨明风”,全国罕有。从城脚走过窄窄的通道,沿着老旧的台阶拾级而上,布满一砖一瓦的苔藓,都是岁月堆砌的故事。登上城楼,整个古城尽收眼底。
会理古城远眺。
凌霄楼即为钟鼓楼。清晨和黄昏,钟鼓楼上的晨钟暮鼓准时响起;钟鼓楼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至乾隆时续修完成,加入了故宫角楼设计的“五星抱月”楼顶更是中国西南独一无二的存在,引得无数古建筑爱好者流连。
会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张春泽介绍:“古城以钟鼓楼为界形成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九,以南北中轴线为主的四街三关二十三巷的棋盘式格局。街上的店铺,多为一楼一底的土木结构传统建筑,青瓦屋面。街巷内大量的明清建筑、会馆、民居、古宅、四合院,有古老的味道。”
走进古城内的胡家大院,胡家人已在这里生活了14代,历时400多年。第13代传人胡旸说,胡家大院采用四合院的格局,又有新的变化,正房和厢房前有长长的屋檐挑出,突出的屋檐和门廊连通,这样的房屋设计,是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宽宽的屋檐既方便住家在雨天穿行,也起到保护墙面的作用。
在会理古城的街道和巷子中,有古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17万平方米。
文脉相承带动文旅融合
从拱极楼下来,记者遇到了从攀枝花到会理旅游的伍仁平一家。他说,朋友端午节到会理旅游感觉很不错,于是他们一家也趁着周末来到了会理。
会理古城曾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在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后逐渐为人所熟知,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会理文旅产业逐步苏醒。
人来人往的会理古城。
会理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长杨元宗介绍,乘着“古城游”兴起的东风,近年来,会理市着力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块“金字招牌”,弘扬传承长征精神,皎平渡、会理会议纪念地、绿陶文化产业园……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景区提档升级,丰富了游人们的视野。
近年来,文旅产业成为推动会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产业。会理境内有着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相继成功创建会理古城、会理会议遗址等4A级旅游景区,目前,正积极创建一批3A级景区。
2021年9月,会理市成立大会举行,这个拥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开启了新征程。近年来,会理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围绕天府旅游名县建设,着力构建“一核、两片、三带、八点”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2023年,会理市接待游客525.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6亿元。今年1—5月,全市接待游客243.6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0.706亿元。
对于会理全域旅游未来发展的路径,当地已有明确的目标:不断激活文旅资源,丰富文旅产品,支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精品线路、精品项目,全面提升会理旅游度假城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