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条”里看中医药大省进阶路

2024-08-15 19:41:0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郭书琼

张莹 谌登应 四川在线记者 石小宏

“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来算,预计3年后,村里种植的白及收益能达到340余万元。”看着百亩白及长势喜人,宜宾市筠连县丰乐乡白果村第一书记王严说,近年来,当地着力把白及打造成为主导产业之一,采取“村集体经济+公司”运营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种植优势,打造了100多亩连片林下白及种植基地。

这是四川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道地药材种植走向集约化、标准化,川药生产流程更加信息化、现代化,市场推广领域加速出川出海、全面开花。“四川不断进阶,多措并举加速现代化中医药产业体系建设,带动各地经济发展和老百姓致富,让中医药产业‘含金量’更高。”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兴军说。

强基

已建成一批标准化种植基地

成都彭州的川芎、遂宁的白芷、乐山的佛手、巴中的枳壳、眉山的雅连……四川道地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四川中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答题。

加强顶层设计,四川明确,由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牵头发展中医药产业。其中,巴中设立了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心,绵阳、内江等地成立了“麦冬办”“天冬办”等特色机构,统筹当地中医药产业发展。同时,四川安排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17个中医药产业示范市、县建设;引入国资成立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投资集团公司,搭建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设立中医药研发风险分担基金,激发企业创新热情。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措施,聚合资源要素,推动产业不断补链、延链、强链。”田兴军说。

药材种植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全产业链中的“首链”。过去,四川的药材种植小而散,质量较难保证。对此,全省各地结合自身地理情况,在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助力下,通过公司+农户、轮作、套种、林下种植等方式进行集约化种植,打造出一大批产业集聚区。

有“中国天冬之乡”之称的内江市东兴区,按照“一镇一园区”布局,打造14个天冬种植园区,通过“天冬+玉米、大豆、高粱、桑树、景观树”等复合种植模式,实现“一亩两收益”。此外,东兴区还充分挖掘天冬的资源优势,力争将天冬培育成全产业链产值达100亿元的大品种。

素有“中国麦冬之乡”美称的绵阳市三台县,建成全国最大的麦冬标准化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产量占全国70%以上,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总产值超过40亿元。

达州市达川区被誉为“乌梅之乡”,辖区内的乌梅现代农业园区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乌梅原生资源林。达川区通过“产+销+游”全链发展模式,带动园区87%的农户从事乌梅产业,园区乌梅产业综合产值4.1亿元。

“近年来,四川不断加大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已建成一批标准化种植基地,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47万亩。”省中医药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提质

近五年获省科技进步奖50余项

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中药材只是第一步,进一步提升中药材品质,不断延链、强链,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

“对此,四川实施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示范工程;成立省级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和发布一系列中医药标准;完成省级溯源平台和中药材溯源试点县溯源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中药材质量。”省中医药局相关负责人说。

其中,四川制定出台了中医药省级地方标准36项,涉及中医中药服务、道地药材认证、种子种苗分级、药材传统及机械化生产、质量追溯等。在国际标准方面,四川主导研制的《中医药-川芎》《中医药-姜黄》两个ISO国际标准已发布,西红花、葛根两项中医药国际标准获得立项。

在中药材溯源体系建设方面,四川依托省级平台向上与国家中药材供应保障平台对接,向下与溯源试点县级平台对接,实现“国家平台—省级平台—县级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探索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使用全过程溯源体系建设。目前参与省级溯源的各类经营主体有256家、种植基地有387个,涉及品种87种。

同时,四川加大创新力度,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陈士林团队,发布全球首个中药全产业链大模型“本草智库”,该大模型具备中药知识的提取与生成、中药产业一站式数字化服务等功能,为中药产业数字化转型注入了新动力。陈士林还首创中草药DNA条形码鉴定技术体系,建立中草药“基因身份证”,开辟中药鉴定新领域。

此外,四川成立国内首家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在资阳、达州等地布局区域中药制剂中心,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攻关,近五年中医药领域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50余项。

创新结出硕果。近年来,四川已培育出好医生药业、新绿色药业两个龙头企业和一批拳头产品;打造出天府中药城等一批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中医药产业园区。川药企业申报的中药1.1类创新药秦威颗粒获批上市,抗肺纤维化、中风、老年痴呆等5个国家I类创新中药进入临床试验。仅2023年,四川中药创新药、医院制剂、智能装备研发等实现成果转化超过2亿元。

拓市

“川药”年综合产值突破1200亿元

品质好,还要卖得好。为做大中医药市场,四川持续加强区域间、海外合作,推动“川药”出川出海。

三个月前,四川代表团赴香港、澳门开展中医药交流活动,进一步深化中医药领域全方位合作,推动四川中医药更好走出去。像这样的交流、推介活动并非首次。去年6月和10月,四川中医药代表团就两次赴香港、澳门举办中医药产业推介会。

自川港、川澳合作会议机制建立以来,四川与香港、澳门在中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不断加强和深化,结出累累硕果:为推动川产道地药材和优质产品走出去,四川多次组织广元、南充等市(州)20余家企业赴港、澳,重点推介86种川产道地中药材和300余种中医药大健康产品;在港、澳举办四川中医推介会,20余家企业达成签约意向,现场签署购销协议5个、合作项目4个;借助香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地位,推介四川中医药产业;为打通四川中药材流通渠道,与中医药全产业链香港中心商定在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中药材商贸交易、第三方检测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四川优质中药材基地和GAP基地在香港中药材产业交易商贸平台首批上架。

同时,四川携手云南、贵州、重庆成立乌蒙山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联盟,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充分发挥乌蒙山片区3000多种优质中药材资源优势,推动形成“资源共享、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依托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围绕产地环境要求、种苗培育、栽培技术、采收加工、包装标识和存储运输等重点,聚焦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珍稀濒危中药材人工繁育等开展联合研究,推动乌蒙山片区中药材种植由重规模、求产量向重质量、求效益转变。


四川天植中药公司智慧煎药中心,可实现从接受处方、煎药到包装的全流程智能化。向波摄

四地中医药龙头企业还相互布局生产基地、定制药园,打造天府中药城、秦巴药库、文山三七产业园、凯里大健康医药产业园、綦江中医药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合力培育大品种、大品牌,推进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去年底,总投资110亿元的中医药全产业链项目——四川现代中药创制基地落地成都彭州,彭州市人民政府、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生物医药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四川现代中药创制基地项目合作协议》,正式开启四方战略合作。

推进省际毗邻区域协调发展,四川还联合云、贵、渝举办乌蒙山区中医药产业合作交流、文化推广、人才培训等活动,与甘肃、广西、广东、海南等地签署合作协议,集聚各方优势,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拓展对外合作,成效也颇丰。近年来,四川中医药代表团到西班牙、葡萄牙、希腊、柬埔寨、捷克、泰国、马来西亚、巴西、苏里南等国家开展医疗服务、产业推介、文化交流等活动30余场,建成7个“天府云医·海外惠侨远程医疗站”。如今,四川的中药材及提取物已出口到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

随着全产业链日臻完备,国内外市场不断开拓,四川中医药产业发展有了可喜成效。去年,“川药”年综合产值突破1200亿元。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