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丨“网红嬢嬢”养成记

2024-09-12 13:52:2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郭书琼

四川在线记者 吴忧 宁蕖 摄影 洛绒尼玛

又增加了两个粉丝!

9月10日,丹巴县墨尔多山镇前进村,56岁的村民张光芬点开了自己的微信直播平台,看着粉丝从356增加到了358个,她美滋滋地笑了。

这份“兼职”从去年十月开始干,如今每月通过直播和浙江定点收购,能为她带来上千元的收入。

接送孙子、种地、料理家务,是张光芬的“正业”,去年10月开始,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驻丹巴县工作分队的协调下,“金东—丹巴巾帼共兴工坊”挂牌成立,张光芬在这里干起了“兼职”。

将金华市成熟的“小商品产业链”搬到丹巴,工坊开设了“直播+来料加工培训班”,教本地群众手工编织“中国结”“同心结”,再通过网络直播销售。


“金东—丹巴巾帼共兴工坊”内,张光芬正埋头编制着中国结。

“之所以选择同心结、中国结,一是因为编织劳动强度小、可分散加工、集中组装,能最大化发挥闲散劳动力价值;二是因为寓意好,中国结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心结则有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进的寓意。”丹巴县金丹共兴服务中心负责人周希翔告诉记者。

一根根红色丝线,固定在特质的木板上,打结、对折、缠绕......手指翻飞间,一个个“中国结”“同心结”便编织完成。编织的技术学起来并不难,用了两个小时,张光芬就顺利“结业”。

但要把编好的商品通过直播卖出去,就让她犯了难。课堂上学的一知半解,回到家,张光芬在手机上倒腾了半天,也没能找到直播入口。

好在,还有“私教”——暑假期间,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张燕来到了丹巴做起了义工,一周多的“私教课上”,张燕手把手教张光芬直播流程,怕她记不住,还把各个步骤写在了纸上。

“老师”用心良苦,学生也勤勉努力。靠着死记硬背,张光芬熟练掌握了直播流程,每天,送完孙子后,准时开播。

近一年的时间里,张光芬每天雷打不动,直播两小时,也渐渐自学成才,总结出了成为“网红嬢嬢”的几个技巧——

“要穿民族服装。”丹巴县是藏、汉、羌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示范区,作为一名嘉绒藏族,张光芬学着在直播平台上展示艳丽的百褶裙、头帕和披毡等民族服饰,“大家都爱看这个。”

“直播时间最好是中午12点到下午3点。”她找到了最佳时间段,还试着给用户“画起了像”,“看我直播的,大多数都是中年人,但下单的,年轻人居多。”

“直播的时候,不能光干活,不说话,要和大家互动。”本来性格内向的张光芬变得健谈了,家乡的风土人情,身边的家长里短,都成了她和粉丝互动的话题。

如今,编手工结,做直播,已经成了张光芬热爱的“事业”。

“你看,我微信钱包里面已经有好几千了。”她乐呵呵地打开手机告诉记者,“给孙子发红包的钱,都是我自己挣的。”

在丹巴,像张光芬这样的绣娘还有三四百人。工坊成立以来,为上千人次提供了培训,培养出了200 余名中国结编织技师、100 名乡村网络主播。

“刚开始大家还不愿意来,我们通过每人每天发150块钱补助的方式,吸引大家伙参与。”丹巴县委常委、副县长吴晨飞从金东区来挂职不足四个月,见证了“嬢嬢”们的巨大变化,“在张阿姨这样的‘优秀学员’带领下,现在大家参与积极性都很高,也越来越积极,开朗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