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解密中华古文明的古城故事
——读邱华栋《空城纪》
徐祯霞
“他就在那里,就在那里 / 已经在戈壁滩上站了两千年 / 像一个没了头颅的汉代士兵 / 依旧坚守着阵地。他就在那里,就在那里 / 从未移动,也从来不怕黑沙暴 / 夜晚,大风,洪水,太阳,马匹和鸟群 / 以及所有时间的侵袭。”这是作家邱华栋新著《空城纪》一段诗性的文字,是引子,是楔子,是凝练的导语和前序,吸引人走进这本书。
《空城纪》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由六个在岁月风烟中消失的古城组成,这六个古城分别为:龟兹、高昌、尼雅、楼兰、于阗、敦煌。这六个历史上存在而今已消失成为废墟的古城生发出来的故事,是作者对人类古文明的探索,对历史的解码与揭密,让古城复活,让废墟还原,让历史人物重现的一部小说。它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它又是一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它独特的结构让历史小说不再沉重和无厘头,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非常清晰的脉络和框架结构,它通过龟兹双阕、高昌三书、尼雅四锦、楼兰五叠、于阗六部、敦煌七窟书写组成全书的结构和内容,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另类笔法,让历史小说变得有趣,历史感满满,它们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但却有一条暗线始终贯穿在其中,让整部小说逻辑清晰,思路分明。书中暗含着中华文化的数理学,它以数码顺序呈现,但又暗含着数码玄机,它像是一个家庭中的六兄弟,而邱华栋本人坦言,它就是一个石榴的结构,一个石榴里有六个心房,每个里面又是六个故事,一共36个故事。而它们共同的母亲,就是历史,就是消失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西域古城和消失在历史风烟中的中华古文明。
六座古城在作者的笔下以“我”的视线开始复活,废墟慢慢还原,那些人物一个一个从汉魏晋唐中慢慢走了出来,变得具象、真实、有血有肉,有了他们所在的社会的人物特征和历史使命,于是一个个的古城便从地下慢慢地升起,走到了我们的眼前。
结构独特,布局精妙奇巧
一个好的长篇小说,结构和谋篇布局很重要,有的用顺序,有的用倒序,有的用慢镜头,有的用插入法,而《空城纪》,则用的是代入法。它用一小段诗性的文字,制造悬念,用代入法将人们带入一种特殊的氛围中,激起读者的好奇,让读者随着作者的思绪走进小说中。整部小说用六个消失的古城作为小说的框架,这六个古城,虽然已经消失,但是在历史中都是赫赫有名的,大自然的变化莫测和时代的沧海桑田,却又让它们在某个特定的时间中消失,一次地震,一次海啸,甚至是一次暴风沙,或者是一场战争,这些古城的人和宫殿统统消失,成了一堆废墟,让后人留下无尽的惋惜和叹息。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精心设计了六个具有强烈时代感而又各富地域特色的故事,龟兹双阕、高昌三书、尼雅四锦、楼兰五叠、于阗六部、敦煌七窟,这六个小说篇章,起到了提纲契领和总领的作用,它们各带悬念,而又各具特色,双阕、三书、四锦、五叠、六部、七窟,既是匠心独运,又是作者的思绪和智慧。作者将中国的数理巧妙地融入小说的结构当中,用双字开头。双是一个吉祥的数字,有成双成对,有才貌双全,有双喜临门,有好事成双,就连喝酒时,也都要喝个双杯,才算是敬重和友好。因此,“双”在中国民间也是一个重要的数理。而本部小说,就以龟兹双阕的“双”字开篇。作为本部小说的第一个章节,又用依次递进的方法,不断地递增,最后结束在七窟。而“七”在中国也是一个特殊而悬妙的数字,一个周有七天,人的口眼耳鼻,也是七个,而在民间,“七”又是阳转阴的分界,头七,二七,七七四十九天为“满七”。而这些消失的古城,那些曾经的辉煌,曾经的灿烂,曾经缔造和创造的时代文明,也都深深地埋藏在了地下,成了一段深重而久远的遗憾,而这些深埋于地下的古城,又正应了人们对于“七”这个数字的理解和寄予。而那些消失的了人与事,又通过作者的笔触,重见天光,以文学的形式立体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让人们走进那段久远的岁月,走进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那些冷暖,那些悲欢,那些生活之光,以及那个时代的文明与灿烂,它们以别样的意趣和姿态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为之喜为之悲,为之感动和落泪。
语言灵动,善于营造鲜活的时代氛围
好的语言是一部小说的灵魂,同时,它也让作品具有了质感和可读性。《空城纪》是一部历史小说,貌似沉重,但是作者却写得情境丰满,妙趣横生,非常吸引人,作者一改往日都市叙述的方式,以独特的视觉、灵动的语言展开叙述,让人觉出了一种巧和妙。作者邱华栋在新疆出生长大,对西域的文化非常了解,又加上其广博的阅读和涉猎,对西域文化有着其独特的见解和理解,善于营造鲜活的生活氛围。虽然作者是在写几百年前、甚至一两千年前的人和事,但是却能够写得充满异域风情,生活意趣昂然。
一个好的作家,应该是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是什么,而非写张三成了李四,写王五成了孙六,而邱华栋在这部《空城纪》中最大的成功就是将这六个古城鲜活地复原,写活了人,写活了事,让书中的人和事予读者立体式的呈现。它们都是年代久远的古城,而且都是消失了的、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存在的古城,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六个古城被成功地复原,再度饱满地呈现。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古城又是那么的不同,它们时代悠远,又各具特色;它们生动鲜活,而又充满地域风情。而好的充满灵气的语言,无疑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能够抓住读者的心理,勾住读者的心,让读者能够被作者所吸引,顺着作者的笔触读下去。
一部好的小说最大的成功不仅是作品的主题和立意,它也要有能够攫取人心的能力,能够被广大读者和人民群众所喜欢,这才是文学真正的魅力,也是一部作品的成功之处。而邱华栋先生的这部《空城纪》,不仅成功地写出了六座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的古文化名城,而且用自己独特的视点和趣味横生的语言活生生地立体地展现了那些特殊时代人们的生活,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情境。他们的服装,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情趣,他们与那个时代的纵的与横的关系,它们是一座座的古城,但是它们却不是一个孤立的古城,它们与时代勾连,它们与历史相承,就包括在我们现在的时代文明中,也一样存在着那个时代留下的烙印,无疑,这是它们贡献给我们的。
故事赢人,知识性相当丰沛
真正认识邱华栋先生,是在北京鲁迅文学院,我是鲁迅文学院鲁29届高研班的学员,而那时,邱华栋先生是鲁迅文学院的常务副院长,他是以一个领导和老师的身份走入我的视野的。他阳光健朗,知识渊博,在他的办公室里最多的是书,而且是那种摆放整齐以一面墙的书柜呈现的。他在给我们讲课的时候旁征博引,中外历史文化信手捻来,据他说,他精读的书有三千册,这让我对这个老师生出了仰望和崇敬,一个人有多大的精力呀,能够阅读这么多的书。他说,他的阅读分为粗读、细读和精读,当然,这一者要有旺盛的精力,二者要有超好的记忆力,而他这两方面的优势是兼具的,因此才能够让他真正腹有诗书,成为一个好的老师、学家、作家、评论家,这与他的天赋和兴趣都是有关的。
估计一些人在读“龟兹双阕”中,可能会将“龟兹”读成“guizi ”,而这两个字的真正读音,却是“qiuci”,当然,熟读历史的人知道,历史知识缺乏和不足的人可能就容易读错。在《空城纪》中“龟兹双阕、高昌三书、尼雅四锦、楼兰五叠、于阗六部、敦煌七窟”这六个古城的故事是独特的,而又是浑然一体的,它们都与我们人类的文明和历史有关,而作者又能以恰与其氛的方式呈现。
好的故事是支撑好的小说的依据,一个好的小说的成功在于它的故事,故事的主题,故事的内容,故事的赢人,故事的结构,是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部好的小说;而好的故事,显然,是整部书的前提。而这部书里所呈现的故事似乎都是可以拍成电影的,因为在我阅读的过程中,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这些故事犹如电影画面一般在我的阅读视野里不停地变幻,它在开拓了我视野的同时,带给了我不一样的异域风情,我了解了那些古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也了解了我没有接触到的器乐和异域风情,它们以极强的画面感充斥着我的视野。
全书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西域风情,讲述爱情,讲述文化,讲述艺术,讲述历史,讲述远古的人类文明,那些久远的人和事在作者的笔下一一活起来,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和标志。作者思维方式灵活,故事逻辑清晰,时代脉络分明,文化看点丰沛,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看得人神思飞扬,遐想联翩,心神迭宕,而又荡气回肠,不禁有了一种“最叹古人书”的酣畅淋漓。
这是一个个古城的还原和再现,也是时光深处悠远的奏鸣和回响,它写意着一个时代的悲欢和流殇,也让那些无法回首的岁月有了可供后来人回味和品鉴的文学性读本。写这样一部厚重的书,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没有对西域文化和地理知识足够的了解,是写不出来的,而作者,正是因为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以及自己广博的学识,将这样一个个没有一点现实履痕的古城写得活色生姿,摇曳生辉。纵然历史远去,但有了这本《空城纪》,空城便不再空;古城虽已作古,它仍然散发着时代之光和人类的文明之光,在我们翻开书页即能真切地触摸到。
时代永远向前,但那些耀眼存在过的,却也是中华文明史上丰沛而生动的一页。那些古城的消失,是历史深处风中的流殇,而《空城纪》在带给人们一个精彩的小说文学读本同时,也有了考据和人文的价值,有了让人注目的地域文化意义和广义上的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
徐祯霞,女,陕西省柞水县人,现供职于文化部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9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冰心散文奖获得者,陕西省百优文化艺术人才,陕西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商洛市作协副主席。已有2000余篇文学作品刊发《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人民日报》等各类杂志报刊,80余次获奖,公开发表作品500余万字,入选20多部文学选本,作品入选中高考语文试题和各类学生教辅读物,出版著作《烟雨中的美丽》《生命是一朵盛开的莲花》《月照长河》《梅花语》《山中日月光》《云端上的故乡》和诗集《春天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