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杀年猪”、游草堂……听蒋蓝摆一摆成都的年味儿

2025-01-30 21:17:0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手机访问

四川在线记者 丛雨萌

成都有哪些独特的春节习俗?为什么春节期间要游草堂?1月30日下午,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蒋蓝做客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以“摆一摆成都年味儿”为题,结合成都的历史发展渊源和地域文化特色,为市民朋友们“摆了摆”成都独有的年味儿习俗。


讲座现场。

“杀年猪”“做汤圆”传承千年

对于大部分四川人来说,春节是从腊八节后逐渐拉开帷幕。腊月二十三起,祭灶神和扫年成为小年的主要活动。蒋蓝介绍,人们在祭灶时会准备肉和黄豆,肉用于祭祀,黄豆则是给灶神的马食用。扫年时,人们会用绑着长竹竿的扫帚清扫房屋四角,寓意扫除一年的晦气。尽管现代居住环境改善,扫年活动有所减少,但它依然是农耕时代留下的珍贵记忆。

春节期间,饮食文化也是一大亮点。成都人过年必备公鸡、鱼和汤圆。公鸡和鱼寓意吉祥,汤圆则象征团圆。过去,一家人用小石磨共同推汤圆粉子的场景充满了亲情与欢乐,尽管如今购买汤圆更为便捷,但这种传统的家庭劳作方式所蕴含的情感却难以替代。现如今,四川的乡村依旧保留着“杀年猪”的习俗,这样众人齐心协力做吃食的节日传统,在蒋蓝看来,也充满着春节的节日氛围与人情特色。


讲座现场。

找“喜神”成蜀人新年特色

除此之外,“找喜神”也是蜀人的春节习俗。据蒋蓝介绍,大年初一子时一过,人们会走出家门,观察小区或周边哪个方向的光亮比较亮,便往那个方向走几百米,据说这样能遇到喜神,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消除疾病。在行走过程中,如果遇到乞丐,一定要给钱,这一天遇到的人叫喜人,做的事叫喜事,得到的钱叫喜钱。希望通过这些行为获得喜神的庇佑,让新的一年充满好运和福气。

春节期间,蜀人对孩子们的红包十分“慷慨”。如今过年时发给孩子们的红包,其前身是古代成都的“挂钱”。在成都方言里,一千钱为一串,称作一挂,即挂钱。以前,家庭会给孩子挂钱,最穷的家庭给半串挂钱(500个铜钱),条件稍好的给一挂(1000个铜钱)。而蒋蓝认为,这在当时或许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他以北宋时期为例做了解读,100个铜钱就够16口人一天的生活。“孩子们有了这笔‘巨款’,并不会有所保留,很多孩子都会当天花光。”

人日游草堂、舞草龙过元宵

正月初七是人日,人日起源于西汉东方朔的记载,最初通过占卜祈求人丁兴旺、六畜繁盛、五谷丰登。蒋蓝介绍,在成都,人日游草堂是独特的风俗。“公元759年12月杜甫来到蜀地,在成都居住近4年,留下200多首诗。他离开后,高适在人日写下《人日寄杜二拾遗》。”咸丰年间,四川学政何绍基撰写“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的对联,挂在杜甫草堂后,吸引众多文人模仿,使得人日游草堂成为成都人初七的重要活动,当天会举行公祭杜甫、朗诵诗歌、音乐演奏和歌舞表演等。“通过春节怀念这位用情感浇灌了这片土地的诗人,这是成都春节极富特色的部分。”

除此之外,成都的元宵节随着湖广移民的到来,在清初融入更多的文化习俗。春熙路的舞草龙习俗别具特色,人们用打完稻子的谷草扎成10来米长的草龙,外面包裹红纸、画上龙身,游龙结束后在新南门河边烧掉,人们会争抢谷草灰,认为抢回家供在神龛上,能给家里有病或运气不好的人带来好运。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四川日报网络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或独家授权发表,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