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行记|三问南向开放 二问通道:如何快起来

2018-08-29 06:17:41来源:四川日报编辑:刘波

“新南行记”采访组在钦州港。(摄影 记者何海洋)

B

问题:通道不忙

对策

给铁海联运更多政策支持,做强港口城市的产业

采访组此次探访南向班列(成都),遇到了这么一段小插曲:8月5日,我们按照约定时间到达中国铁路成都局成都机务段,却被告知货车发车时间临时提前了。

南向班列(成都)目前还不是图定班列,没有图定的发车、停靠时间,只要时间能调剂过来,调度就会见缝插针予以安排。

不是图定班列,也在于货源不够稳定。开行半年多来,南向班列(成都)开行量已增至每周5-7列,但8月6日、7日连续两天都没有客户申报,也意味着没有开行计划。

如何破解?在南向班列(成都)货运组织平台成都国际铁路港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我们得知,班列主要运输“成都造”汽车零部件、化工产品、医药制品,今年4月加入的“大客户”神龙汽车运输量占了一半左右。运营发展部总监郑双莉认为,货运班列要长期稳定运行,需要积极的市场培育,让更多客户得知、了解这条新线路的优势,同时需要扩大货物来源渠道,丰富货物种类和货源结构。

宜宾、泸州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今年5月,川南这两个港口城市相继开行了南下的班列,但截至我们采访时,开行的班列数屈指可数。

症结在哪?宜宾市发展和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刘征宇、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口岸工作局局长朱秋润持相同观点:开行时间短,形成稳定的市场占有率需要一定时间;与水运相比,铁海联运虽时间快,但成本更高,需要政府、铁路部门更多的政策支持,增强新通道的吸引力。

两位也表示,作为港口城市,不能仅仅依靠物流,需要港产城融合发展,把产业做起来,让物流大通道成为“宜宾造”“泸州造”走向北部湾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海外的重要支撑。比如,宜宾正在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产业,泸州正在做智能终端类高附加值产品。

上述采访对象谈的都是未来发展思考,但有没有这种可能:四川往南走的货物本来就不多,所以通道才不够“忙”?对此,他们都予以否认:“市场很大!”郑双莉用数据说话:从成都运输到钦州港的集装箱绝大部分是出口货物,大半年来已运输到了东盟、中东等30多个港口;宜宾对周边辐射区域进行了市场摸底,适合集装箱运输货物运量近1000万吨,其中上行、下行比例为6:4;在泸州,因三峡货船拥堵,已有不少经长江运输的企业在向泸州港询问新的实用、实惠通道。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认为,让通道“忙”起来,制度的保障也须跟上。四川打通南向通道的目的,在于开辟最快的出海通道,在四川与“一带一路”等国家搭建起物流“快车道”。货物进出库,通关的快捷必不可少。

在北部湾经济区采访时我们得知,广西、重庆、贵州、甘肃携手,实现了区域通关一体化。这有什么好处呢?比如,南宁、重庆之间汽车整车进口使用转关方式,简化了通关手续,也降低了企业关税压力。“四川、广西在海关、检验检疫等方面可同样形成合作机制。”可开拓平行进口车、水果、肉制品进出口等海运新路线。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