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最后 2 乡 12 村的硬化路

2019-07-16 09:29:41来源:四川日报编辑:田珊

找难点 自然环境恶劣、建设规模大、专业技术薄弱

从数据变化来看,前几年是交通脱贫攻坚建设任务完成的“井喷期”,今年以来节奏反而变“缓”。“全省目标去年已经基本完成,剩下的虽然不多,但都是难上加难的‘硬骨头’。”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说。

难在哪?自然环境恶劣是最大桎梏。在建的乡道、村道集中在甘孜州、凉山州境内,尤以甘孜州数量居多,基本都处于高寒、高海拔地带。受天气影响,建设有效施工期短,每年仅5月到9月能全力施工,中间还有雨季。

地质条件差是另一大考验。这些乡村公路所在地自然灾害较多,泥石流、滑坡频发,不仅威胁施工,也影响已建道路。比如,甘孜州白玉县山岩乡劣巴村村道原本已完成硬化建设,但受去年金沙江堰塞湖影响,80%的路段被冲毁,需要重建。

三难在于建设规模大,且运输不便。虽然建设的都是乡道、村道,但工程量并不小。“按照交通部门的定义,村道是从乡镇到村委会或村民小学、村民聚居地的公路。”上述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村道20.8万公里、建制村4.8万余个,平均里程不足4.5公里,而剩余项目村道平均里程在20公里左右,乡道更是在40公里左右,远远超出全省平均数。

专业技术薄弱,也是一大难点。“公路不仅要建成,还要确保质量。”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而甘孜、凉山等地普遍缺少项目建设专业管理人员,既有人员专业技能不高。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