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千村行|岳池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民致富——中药+旅游 这两碗“饭”真香

2020-08-14 06:57:41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位于岳池县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区的风日美房车营地,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图为8月6日航拍的房车营地。

川石产业园。

位于当地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区的网红稻田酒店。本版图片均为范聪摄

8月6日下午,走进广安市岳池县羊山湖村,一片片绿油油的川芎映入眼帘。“这是佛手、黄精、吴茱萸、川芎……”村民张秀友一边带记者往前走,一边用手比画。以前习惯种菜的羊山湖村村民,现在对中药种类了如指掌——因为,他们换了“饭碗”。

村民的变化,正是岳池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战中,岳池既发挥“药”的优势,又打造4A级旅游景区,多措并举助力贫困村退出。

四川在线记者李天锐李婷

在中药里面找“甜头”

岳池县以药闻名。脱贫攻坚战以来,羊山湖村干部发现红壤土层厚,富含磷、硒等微量元素,适合种中药材,于是流转土地推广种植中药材,村民因此吃上“中药饭”。

唐宜全是该村最先将“农业饭”换成“中药饭”的村民之一,也最早尝到了这些苦中药里的“甜头”。目前,他管理着700多亩地,带动70位村民靠种植中药材致富,其中不少是贫困户。

“别小看这些药材,它们的纯收益是一般粮食的3倍以上。”张秀友说。目前,全村有佛手、黄精、丹参、吴茱萸等13个重点中药材品种2万余亩,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亿元以上。

为帮扶贫困户,当地颇费心思。羊山湖村第一书记罗阳介绍,村里引进9名业主种植中药材,其中,蒋定强建成全国最大吴茱萸种植基地,建有初加工厂,车间务工人员15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名,带动贫困户增收效果明显。

“家里的土地流转给中药材种植基地,年租金有2000多元,我和老伴儿在基地和建筑工地务工,一年总收入近3万元。”该村昔日的贫困户张军海说。

值得一提的是,羊山湖村还依托佛手、黄精、川芎等1200余亩中药材种植产业,开发出赏药菊、食药膳、爬药山、吼喊泉等特色项目,持续带动贫困村民增收。

在稻香里面找“陆游”

不仅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助力脱贫,在岳池,还有贫困村因一首诗而改变。

“春深农家耕未足,源头叱叱两黄犊……”南宋诗人陆游在800多年前写下的诗歌《岳池农家》,如今成为广安市岳池县郑家村的“点金之笔”。

正如《岳池农家》中写的那样,岳池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区挖掘出“花、酒、丝、姑”等元素,因地制宜对景观进行打造,将诗歌中的景致复原。比如“花”,园区打造了千亩桃园;“丝”,园区对一古院落修旧如旧,打造缫丝文化博览馆。时尚的酒店建在稻田里,抬头望星空,耳边听蝉鸣与蛙声。

昔日贫困发生率19%的郑家村,与周边几个村庄一道,变身为一座4A级景区,并不断完善。周边的贫困户,也被优先招聘到景区,从事保洁、保安等工作,过上了新生活。“平时景区里有栽花、除草的活儿,都会优先考虑我们。”家住景区内、昔日贫困户何怀城介绍,他打算把屋子周边打整打整,弄漂亮些,自己和游客看着都舒心。“以前一下雨,穿筒靴都要踩到稀泥巴,很容易摔跤。现在穿布鞋,出去一趟回到家还是干干净净的。”他对村里环境变化很感慨。

村民们有了新的追求。

在郑家村土生土长的72岁村民吴明贵,掰起手指头历数这些年村里的变化:“修村道、进行厕所革命、治理污水垃圾、资源化利用牲畜废弃物、保持村容村貌……”他感慨,传统农村变成旅游景区非常不易。

趁着“旅游”的浪潮,吴明贵开始自主创业,从村民变老板。他在家门口房梁上摆上了“吴家铺子”的招牌,一楼开辟成便民小卖部,生意好时,一天能赚800余元。

这股“老年创业精神”,也带动了其他村民,大家跃跃欲试,“一切都准备好了,等着游客多了,日子就会更红火。”吴明贵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