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千村行丨脱贫看变·依托文化资源打造脱贫增收主引擎

2020-10-22 09:06:05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邓强徐中成刘春华

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壤塘县拥有3项国家级、8项省级非遗项目,以及32项州级、60项县级非遗项目,但却曾是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中生产条件最差、脱贫程度较深、脱贫任务最艰巨的县。

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壤塘县依托厚重文化资源,在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上狠下功夫,着力把文化培育成新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搭建非遗传习平台。出台《关于促进壤塘县文化创新发展的决定》,编制文化发展规划,挖掘整理散落在民间的优秀文化,成立藏香、石刻、陶艺等47个非遗传习所。目前,已建省级传习基地1个、州级传习基地5个。完成学业的60名唐卡传习学员,成为稀缺文创人才,与故宫博物院签订故宫藏品唐卡复制研发项目合同。

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以非遗传习所为平台,按照定位上“特而强”、功能上“聚而合”、形态上“精而美”、制度上“活而新”原则,投资1亿多元在中壤塘地区建设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打造集非遗技能培训、文化旅游景观和文化脱贫奔康于一体的“美丽家园、文化原乡”。壤巴拉文化产业园成功升级为州级文化产业园区后,被授予省级藏羌彝文化产业园区。

促进文化脱贫增收。鼓励农牧民通过文化产业园等平台参与文化保护传承,培育起一批文化发展能人和示范户。2019年,47个非遗传习所中,实现利润的有27个,占57.4%,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近1000万元。目前,全县已有3000余名农牧民群众从事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学习民间技艺,制作文化产品,拓宽增收门路。

近年来,来壤塘体验传统民俗文化的人明显增多。“这是壤塘坚持文化优先发展战略,着力探索以文育人、以文兴业、以文化人、以文聚人、以文惠民的必然结果。”壤塘县委书记严华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