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塘县尕多乡瑟谷村的莴笋丰收,村民在搬货。本版摄影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向宇
帮扶援助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徐中成刘春华
9月11日,壤塘县尕多乡切洛玛村雨过天晴。一片郁郁葱葱的高原香葱地里,10来个村民忙着扯香葱。
香葱地边是另一番景象:来自乐山的大货车司机胡同友正组织人手,为一捆捆新鲜香葱称重,并小心翼翼地将其搬上放有冰块的货车。“冰是专门从成都运来的,可以保鲜。”胡同友说,这些香葱将拉到成都去卖。
这个繁忙的香葱基地,是壤塘和绵阳合作共建的一个产业脱贫示范基地,以种高原蔬菜为主。目前,基地共种有361亩高原香葱。
其实,这个基地去年种的并不是高原香葱,而是花菜,收益也不错。
为什么要改种香葱?壤塘县科农局副局长王兴介绍,基地由省级示范社——绵阳长青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撑。该合作社技术团队经研究,预判今年极端天气多,“所以原本5月种菜的时间节点,一直推迟到6月底7月初。”
果不其然,整个6月,包括尕多乡在内的壤塘,遭遇4次冰雹灾害及暴雨天气。避灾之后,种什么蔬菜才能实现增收?该基地选择了生长期较短、市场价格好的高原香葱。
“一亩地能产高原香葱2000公斤,每公斤售价6元,今年收成肯定差不了。”王兴现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这个蔬菜基地建立后,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入股分红等形式,每年能给当地村民带来60万元的稳定收入。”
壤塘是半农半牧区,普遍以青稞、马铃薯为主食。长期以来,当地村民吃菜难、吃菜贵,偏远牧区甚至无菜可吃。
对此,壤塘县一方面依托浙江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力量,引进蔬菜种植龙头企业,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目前,已培育蔬菜基地和种植大户11个,农牧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每亩地年收入1500元以上;另一方面,推广“菜园子”项目建设,引导农牧民在自家院子里种菜。目前,全县年平均实施牧区“小菜园”1500余户。
“村民想吃什么就可以种什么蔬菜。”村民王休杰说,现在,切洛玛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小菜园”。尕多乡瑟谷村牧民三木洛说,近几年,村里80%以上的村民学会了种莴笋,“种蔬菜每年能赚上万元,成为我家最主要收入来源。”
“蔬菜基地的建立,给壤塘带来四个好处。”王兴介绍,一是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从种马铃薯到种多种高原蔬菜转变;二是促进特色蔬菜产品培育,推广应用大棚、节水灌溉等新设施和新技术,形成设施农业和露天农业栽培技术研究;三是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等方式,群众稳定了收入;四是村民学会蔬菜种植技术,改变了膳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