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千村行·利州丨“捣腾”荒地带来的蝶变

2020-11-11 09:21:38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邓强

一线故事

“前行几公里有鱼塘。”在公路边电线杆上打了个小广告,钓鱼的人就来了!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中口村村支书朱玉杰万万没想到,一个5亩的鱼塘竟成了贫困村蝶变旅游村的发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邓童童张庭铭向宇

小村一“翻新”,“翻”出块荒地

中口村地处荣山镇东北角,曾是利州区59个贫困村之一,全村137户537人,其中贫困户27户66人。

朱玉杰至今还记得自己2015年从镇上选派到村里时见到的景象:满是泥泞的土路,村委会会议室的板凳是很多年前老电影院里那种翻板式木头椅;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留下一村的“老”和“幼”。

改变,先从村里的面貌着手。朱玉杰发动村民搬迁村委会、修路、建房、引水、整顿农田荒地……小村一点一点“翻新”后,2016年,村委会下方不远的一处荒地进入大家的视野。

这块5亩左右的荒地,原来是被流转过来养殖牛蛙的,哪知山里气候不适宜,没多久就荒废了,一荒就是好几年。村上很快召开村民会议,决议由村集体将该地块收回来重新改造。

荒地一“捣腾”,整出个鱼塘

地收回了,用来干什么呢?朱玉杰和老百姓心里都没谱。想着邻村的水库钓场挺红火,自己村里引水也方便,朱玉杰一拍脑袋:何不改个鱼塘“试一下”。这个想法得到大家的认可。

想法有了,朱玉杰和村干部们也筹到了资金,荒地很快改造成了鱼塘。最初,鱼塘由村集体经营,聘请村民王定和看管。定价按人头收费,60元钓1天,钓起来的鱼可拿走。钓鱼的人倒是不缺,但大家很快发现不对劲:要么游客钓很多,60元的人头费严重亏本;要么游客钓不起来鱼,又不满意这60元。经过集体讨论,按人头收费改成了按斤称鱼。

鱼塘生意渐渐稳定下来,看着每天几百至千元的收入,朱玉杰和村民们都觉得集体经济有得搞,也看到产业发展的路。

鱼塘一扩建,规划个产业

鱼塘火了,人多了,新问题又来了:钓鱼的人没地方解决吃饭问题。

这不就是商机?村集体经济又争取到扶贫专项资金建起农家乐,但规模只有5间小包间和1间厨房。农家乐于2017年10月动工,第二年3月完工开始营业,由村集体经营。

开张生意不错,一上来就有11桌预订。前一天大家才置办完碗筷,第二天就开始迎客了。吃吃玩玩一天,客人们又提出需求:缺少会议室和娱乐室。

烧烤区域、儿童游乐区域、果树林……随着顾客需求不断被满足,农家乐规模也一天一天扩大,朱玉杰和村民们发展产业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这其中,集体经营也出于管理实际的需要逐步过渡为承包制,盈利连年增加。

如今,依靠集体经济,小村早已实现整村脱贫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玩雪,过去无人问津的小村现在一年四季热闹红火。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