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千村行|缺水困境改变后,干旱河谷里的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光棍村”的脱单故事

2020-11-13 07:03:05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因为有了水,茂县渭门镇德胜村的土地种上了大片水果,给村民增加了不少收入。本版图片均由四川在线记者向宇摄

德胜村村民肖水真拉出自家的水龙头一拧,白花花的水就流了出来。

德胜村如今家家都有自来水,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一线故事

10月30日上午,记者一行来到阿坝州茂县渭门镇德胜村,村民杨家太正在修建新房。从拌泥灰到上楼板,新房的一砖一瓦,他都干得仔仔细细。

今年38岁的杨家太去年刚结婚,这个即将完工的两层新居,就是他和妻子的婚房。

杨家太父母早逝,多年前就外出打工。虽然很早就在外地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但丈母娘一直不同意女儿嫁过来。

丈母娘的顾虑是有原因的——德胜村曾是当地“出名”的光棍村、落后村。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6000多元,部分人甚至不足千元。村里女子多外嫁,外村姑娘不愿来。娶不到媳妇的大龄男青年,最多时一度有四五十人。“年轻人就算在外面谈了朋友,也经常吹脱。”德胜村村主任肖永兵说。

四川在线记者 薛维睿 徐登林

拔“穷根”

先解干旱缺水之忧

德胜村的“穷根”来自恶劣的自然条件——由于地处岷江流域的高半山干旱河谷地带,村子长期受季节性干旱缺水之苦,生活、生产用水困难,严重制约着当地发展。

肖永兵回忆,从他记事起,村里就缺水。“小时候,家里七口人的生活全靠两桶背回来的井水。除了喝水做饭,其他生活用水能省则省。那时,谁要是打翻了水,比浪费粮食更可憎。”

15岁起,肖永兵就和村里各家各户的年轻人一样,担起了家里背水的重担。“那时全村只有一口浅浅的水井,天不亮就要起来,打水队伍最远能排300多米。为了能排到前面,村民常常半夜三更排队。”

如今,在德胜村村委会旁,这口井依然保留着。在精心修葺的拱形井壁上,一小缕水缓缓流下来。“过去,水流更小,舀不到一瓢就见底,只能坐在一旁等着水稍微蓄满点。”肖永兵说,“由于铝瓢长期在井底‘刮水’,水井侧面像被刀削过一样。2008年地震后,这口井更是一度干涸,经常断水。”

没有水,农作物自然长得不好,种植业、畜牧业不断萎缩,村民在家种地没收入,被迫外出打工或干脆外迁。

要让德胜村脱贫奔康,解决缺水难题是当务之急。茂县水务中心副主任杨瑞海介绍,为改善当地用水情况,水务中心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修建提灌站、启动微水灌溉工程等。“直到2018年,茂县渭永供水工程开始实施,通过在水源处采用引泉池取水后接入德胜村新建的高位清水池,并通过供水管网输水至各户,村子才彻底摆脱缺水困境。”

借东风

在家门口种李子和花椒

在家家户户用上水、种植灌溉的基本问题解决后,借着脱贫攻坚的东风,德胜村的产业结构开始全面优化——引导贫困群众种植羌脆李1100余亩、绿色蔬菜350亩、林下作物120亩;村子又组织开展青红脆李精细化种植培训,大幅提升作物产量及质量。目前,德胜村已形成“以青红脆李种植为主,花椒、无筋豆和其他蔬菜种植为辅”的特色农副产品发展模式。

果子的产量质量有了,销路也不愁。在驻村脱贫工作队的助力下,德胜村村民一边学习电子商务知识,一边通过“一户一码”等电商平台,以及渭门镇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实体商店,拓宽销售渠道。

据统计,2019年,德胜村青红脆李种植规模达878亩,经济作物及农副产品出售总收入超过400万元。2019年底,全村人均收入达13278元。德胜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彭杨说,村子脱贫奔康了,以前的“光棍”也大都娶了媳妇、脱了单。

“以后不出去打工了,就在家里种李子和花椒。”村子越来越好,新婚后的杨家太决定留下来。“现在条件好了,老婆娘家人还来住了好一阵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