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四川丨海龙村的振兴画卷

2023-12-02 13:17:59来源:人民日报编辑:张炼

金秋时,慕名走进四川遂宁的海龙村,几台播种机正在刚收割不久的稻茬田里轮种小麦。融融秋阳下,满眼诗情画意中,一派欣欣向荣的忙碌景象。

海龙村挺有名。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海龙村就大力推广石沼气池,蓝色的火焰大大缓解了当地农民缺柴烧的问题,让海龙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沼气建设典型村。为此,省内外考察团纷纷走进海龙村。其中有一支考察团队来自陕西延安。他们远道而来,看得兴致勃勃。事后,海龙村的一些能工匠受到热情邀请,齐刷刷奔赴延安传授沼气利用技术。一段佳话久久流传。

海龙村又很平凡。它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百分之十的丘陵地区的缩影,低矮山丘连绵不断,地面崎岖不平,土地贫瘠。2015年,脱贫攻坚号角吹响,海龙村人几年鏖战,甩掉了贫困帽子,乡村振兴的画卷,就势铺展开来。

乡村振兴,需要敢闯敢干的人。村里一个能人熊建进入了大家的视野。他年轻时到成都打零工,后去上海,做泥瓦匠,当电焊工,一干就是十年,学了手艺,练了胆识。2000年回到海龙村,重新起步,着手干起了养殖业。2001年7月,熊建光荣入党,还被选为村委会副主任。

2018年7月,海龙村老支书退休,熊建被上级党委任命为支部书记。村民们对他充满期待。铁脚板下出思路,熊建带着村干部把遂宁市几个乡村振兴先行村跑了个遍,还星夜兼程去绵阳、成都,看产业兴村,寻发展思路。一路记笔记、拍视频,一连奔忙十多天,他心里有底了:乡村振兴到处风生水起,海龙村也不能落后。

在村两委会上,熊建结合外出参观考察得到的启发,提出成立海龙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7月20日,海龙村召开村民大会,老院坝的古树下坐满了村民。好多年没见过这么多人参加的村民大会了,好多年没这么热闹过了。乡亲们大都是在熊建的动员下,从省内外打工地赶回来的。

熊建往起一站,开门见山:“海龙村要走乡村振兴的路,就要抱团发展,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把土地都流转到联合社,集中管理,统一规划,建标准化农田,搞科学种植。”围绕成立联合社,村民们议论声接连不断,但大多是支持的声音——

“承包地不再荒着,还能入股分红,我在外面打工就放心了。”

“这条新路子,是条路子!”

2018年9月,海龙村全体村民土地流转完毕。五百零七户人家,全部自愿加入经济合作联合社。

年底,海龙村党支部换届,熊建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2018年10月1日,伴随着庆祝国庆的鞭炮声,一支奇特的建设队伍成立了,他们在海龙村村委会办公点的坝子里列队成行,胸前戴着大红花,一个个笑得灿烂。这就是海龙村工匠队,他们将承担起村里高标准农田整治的重任。

由于大量村民外出务工,海龙村大部分田地都荒芜了,有的坡地已经撂荒了快三十年。当下,开垦撂荒地,整理成高标准农田,是打硬仗,是啃硬骨头,需要下大力下苦功。

之前,熊建挨家挨户摸了底,全村在家的总计才一百八十六人,几乎都是老人和孩子。有村干部问熊建:“咋个办嘛?”

这个难题,熊建早想到了。他笑笑,对村干部们说:“大家不用担心,我们立即成立一支工匠队,配合撂荒地的机械开垦,没问题。”当了多年的包工头,带领几十号能工巧匠走南闯北,眼下的困难,算不得什么。他心里早有想法。

当年建沼气池名声响当当的海龙村,锻炼了一大批石匠、砖匠、木匠。他们现在虽然年龄都大了,有的六十多岁,有的七十多岁,在村里留守,但如果组织起来,还是一支老当益壮的工匠队伍。

熊建想的是:只要攥紧拳头,就没有攻不破的难关!他迈开双脚,登门造访,挨个动员。老工匠们早就不忍心看着土地荒废,一说参加工匠队,都争着报名。七十三岁的原村支书税尚学,身材高大,身板硬朗,是名老石匠,他第一个报名参加。随后,海龙村在家的十多名老匠人都纷纷加入工匠队。

第二天清晨,天边刚开亮口,山头便响起隆隆机声,挖掘机、推土机纷纷舞动臂膀,向撂荒地宣战了。税尚学干石匠活几十年,修水渠、垒堡坎,村里沟沟坎坎都清楚。熊建便请他给机械手当向导。税尚学像一个老练的指挥员,在撂荒地里来回奔忙,大着嗓门,挥着双臂,不停地指挥。

“田成方,土成型!”这是土地整理时喊响的口号。按照这个思路,大型机械在前面开荒、整地、调形,工匠队员在后面跟进,清理地块,修建基础设施。

修排水渠、筑机耕道需要大量的石料,工匠们二话没说,带上工具,跟着熊建一起奔赴村采石场。采石场停用多年,早已长满了杂草和灌木,工匠们清理完杂草,开始干起老本行,挥锤舞錾,“叮叮当当”的击石声响彻山谷。

有了这支工匠队,熊建干事的心气儿越来越高。按规划,要修建山地蓄水池,原来的方案是方形池,熊建打算建圆形池。他说:“圆形蓄水池耐压性好,不容易垮塌,比方形的结实、耐用,村里的沼气池就是从方形改成圆形的。”

挖坑,码砌。熊建率工匠队苦战一年多,十五口圆形石头蓄水池如期建成,有序分布在海龙村各山头。清水幽幽,波光粼粼,海龙村上千亩山坡地,从此有了方便的水源。

海龙村旧村落改造,工匠队也大显身手。泥巴路全部改成石板路,渠系配套,让海龙村面貌焕然一新。千万块条石和板石,铺就院坝,砌就小路,形成了老建筑与新建筑的巧妙融合,产生的美感,是新与旧的时光碰撞。有的邻居家近在咫尺,却不通路,熊建挨个排查,让工匠们就地取材,用废弃的石磨盘、石猪槽搭桥,连通沟渠,让流水绕石,死角变成微型水景观。

在海龙村,一块块石板,彰显着匠心,戳打上去的纹路,细密、笔直、均匀、美观,打石匠变成了“绣花匠”。

熊建说,就像那首歌里唱的,“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石路在脚下延伸,歌声在天空回荡。

春去秋来,熊建率队苦战两年,让撂荒地面貌一新,把废弃的沙坑沙凼整形、填土成田。

连片成块的高标准农田,延绵舒缓,错落有致,像一幅画卷徐徐展开。捧起家乡的热土,熊建感慨万分,浓浓的泥香味,如心梦追随。

土地种植的规划,摆在了海龙村两委班子面前。他们八方征询,反复探讨。市里提的“山上栽林子、山腰种果子、山下播稻子”,给了大家启发。根据专家对气候和山腰土壤的检测,海龙村选择了栽种黄桃,在林间套种红薯和玉米。

熊建生长在小山村,胸中却装着大格局。经果林套种玉米、红薯,已经司空见惯了。“一寸土地一寸金”,如何才能让土地的利用率更大些,同时提高粮食产量?

熊建又开始跑农业部门,请教专家。初春,入夜,村办公室,他在灯下逐一消化收集来的一大堆书籍和资料。众多信息资料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推广应用,让熊建眼前一亮。他查询资料得知,国家把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到了粮食发展战略高度,还写进了中央文件。

听说这项技术是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团队所擅长的,正在安居区一些乡镇搞试点。熊建起了大早,叫上两名副书记,自己驾车,兴高采烈地赶去了解。回到村里,熊建充满信心地向联合社村民宣传:“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

2022年,迎着春日的阳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海龙村开始推广。熊建带领农机手,驾驶旋耕机、播种机,早早下了地,区农技员也赶来了,农机声,欢笑声,响成一片。

秋季,海龙村六百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喜获丰收,玉米亩产达到五百公斤,两季大豆亩产分别达到一百五十公斤。

海龙村有稻田六百二十亩。2019年,为了壮大集体经济,村里发展蔬菜种植,有三百亩稻田种上了莲藕,每亩年产值达到八千多元,联合社社员们腰包一下鼓起来,高兴极了,都说莲藕种对了。三年过去,熊建却提出将莲藕田恢复为稻田。2023年4月,是嫩藕的上市期,熊建把村里的劳动力都组织起来,一边采莲藕、跑销售,一边清淤泥、整水田。他的这一举措,让村里部分人很是费解,但大家很快就释然了。海龙村引进新技术,引进专业团队,开始探索水上浮板种植水稻的新路子。绿色的高分子聚酯纤维板浮在清澈的水面,孔眼整齐排列,孕育着一簇簇嫩绿的秧苗。村民们看得心花怒放,他们说:“这下子好了,有水的地方就能种水稻了,村里山坪塘、堰塘、水库也能变粮仓!”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2日 第 08 版)刘裕国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