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文莎 雅安观察 张超 黄刚 摄影报道
“这次去了湖北、河南一些地方,除了对接客户,主要还是学习他们更加先进的制茶方法,以此提升我们的茶叶品质……”12月24日,名山区万古镇沙河村,路华香茶厂负责人杨德伦刚回到家顾不得休息,就立马开始筹划更新设备的事,“已经定了两台全新的微波杀青机,很快就能到。“
如今,沙河村拥有9家茶厂,茶厂经营者年收入最高达2000万元、最低也逾百万元。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能走出9个“茶百万”,成绩正是源自这里近年来对茶产业经济走廊的打造——通过不断改良茶叶种植技术与制茶工艺,并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沙河村广大村民在脱贫奔康大道上健步向前。
“茶百万”的生意经
多年前,杨德伦还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大不小的养猪场。随着沙河村茶产业日益兴盛,杨德伦于2015年改投建茶厂,并逐渐成为“种茶能手”,每年冬天都要外出学习“充电”。
而作为沙河村最早一批吃上“茶叶饭”的人,香花茗茶厂负责人罗良则已从事相关经营30多年。其间,他的茶厂始终坚持让利收购村里茶农的茶叶,并不断向老乡们推广先进种植技术。“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把产品做精。产业好了,更要带动一方百姓致富。”作为国家一级评茶师的他如是说。
26岁的罗梦宇曾就读于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主修专业是茶学。“毕业后,我就回到了家,跟着父亲做茶叶生意。“这4年来,我们茶厂最大的改变就是‘煤改电’。”罗梦宇介绍,以前要完成茶叶杀青等制茶工序都是烧非常污染环境的煤炭,直到2017年底,茶厂投资60万元引入设备”煤改电“,为此,政府还补贴了10万元。“如今,我们每年的干茶产量从三四万公斤提至五六万公斤,年产值足有一两百万元。”
助力茶农增收有一套
近一段时间,每天吃过早饭后,沙河村村民罗显德都会到自家屋后只有0.8亩地的小茶园里,仔细查看试种的黄金茶茶苗长势。“待正式投产并进入丰产期后,按今年价格计算,我能挣1.2万元。”
沙河村的黄金茶试种始于2016年。沙河村驻村扶贫工作组依托精准扶贫惠民政策,为率先“吃螃蟹”的60余户茶农,给予了激励性帮扶——非贫困户每株茶苗补贴0.25元,贫困户则由村上先行垫资购买,待获益后再收回成本。同时,沙河村党支部还牵头同步成立了相关茶叶种植专合社。
目前,沙河村有黄金茶80亩,其中10亩作为村集体经济,由村集体聘请工人进行统一管护;剩余70亩由40余户茶农分散种植,其中14户是贫困户。最近,已有70亩开始投产,预计明年起陆续进入盛产期。
试种黄金茶只是沙河村为激发茶农积极性而进行的种种努力的缩影。据了解,村子为提升茶农种植技术,还充分依托当地“农民夜校”,向村民讲授种植管理技术,解答疑难杂症;同时,驻村扶贫工作人员也每月开展巡查,及时发现、化解茶农遇见的困难。“我们还面向全村茶农拉了一个‘沙河村农民夜校’微信群,不定期推送种植要点、惠民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