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张红霞 吴亚飞
12月24日,时近中午,四周安静下来,在成都永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永峰”)厂房里,一段飞机外壳上,闪着银白色的亮光。“这个就是用镜像铣技术进行的飞机蒙皮处理,是一个革命性的技术变革”,成都永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时飞说。
在戴时光看来,来自合资伙伴、上海拓璞数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拓璞”)自主研发的“镜像铣”技术,犹如一颗“发光的种子”,落地了就会“见风长”。而对位于新都、占地2000亩、投资100亿元的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来说,作为最早入驻的企业,成都永峰也犹如一颗“发光的种子”,不仅带来了机床维保中心等上下游企业,还引入上海拓璞牵头发展占园区一半面积的航空智能装备产业园,这里也正将从“1”起步的航空产业变成“N”个支撑的航空产业生态圈。
如果把航空产业视为新都的“上天”,那么,以中车成都公司为龙头的轨道交通产业园就是“入地”,二者同处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个月前,省政府批准园区扩区460公顷——围绕“上天”和“入地”,新都区把现代交通产业从点做成链、做成圏、做成城,从“新”出发,重塑产业版图。
“上天”:
正站在航空产业大发展的风口
戴时飞用数据对比来说明镜像铣技术的价值:时间上,从过去化学铣的一周减少到16小时;单位面积价格上,从过去的一万元可以降到100元,且无污染;如果加工设备实现了纯国产,一台铣床可以从进口的上亿元,降到4000万元……“可以说,整条产业链都能大幅降低成本,被视为保障国产大飞机产能的重要设备。”戴时飞指着高5米、长18米的双龙门三座标高速铣床介绍,“镜像铣”技术通过其实施。
戴时飞有三重身份:新“蓉漂”、海归、创二代。他的父亲戴利民创办了上海民宇飞实业有限公司,2018年初,在一次同学会上,戴利民与上海拓璞董事长、校友王宇晗相谈甚欢、一拍即合,双方都看到了西部航空产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决定联袂闯市场。经过权衡、比较,他们选中了新都——这里是国内少有的、同时具备航空发动机研发和制造能力的地区之一,且成飞已在此建“园中园”,发展飞机大部件配套,“市场集聚、基础好,交通条件优越”。戴时飞扳指算算,围绕成飞,航空产业园已经形成了4层配置,本地化率最终的目标是85%。
2018年底,两家公司联合收购了成都永峰科技有限公司——一家生产飞机零部件的公司,在新都区的帮助下,投入2亿元融资租赁项目,形成新的成都永峰。在美国读航空专业硕士毕业的戴时飞,也在历经国内几年的锻炼后,来到成都,领衔创业。
“我们是2019年4月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一期6个开工项目中的一个,也是面积最大的企业,厂房面积1.4万平方米。”戴时飞做起了“蓉漂”,在成都买了房,距离企业10多分钟车程,十分方便。
2019年6月,标准厂房还在进行装修、调试设备时,戴时飞已带领技术人员开始试制产品,“设备都是自己参与安装的”,并抢在“十一”前向成飞供应了首批飞机零部件。去年下半年,成都永峰生产1.7万件零部件,今年达到4.5万件,2021年将达10万件,“我们的订单根本接不过来,正赶上了航空产业大发展的风口”,戴时飞希望产业园加快基础和厂房建设,尽快入驻关联企业,抢抓机遇、快速发展。目前,产业园区坚持以航空发动机研制和飞机大部件配套为主导方向,已聚集了40余家
“我和技术团队很喜欢成都,气候好,生活休闲,西部市场空间比我们想象得还大、还好,我已经决定把事业的重心,从上海移到成都来,扎根发展!”戴时飞语气中透着坚定。
“入地”:
“成都造”轨道交通产品走出四川
黄宇峰被称为设计、生产高铁“心脏”的人,这位来自湖南株州的成都中车电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中车电机”)电机研发部经理,是2019年加盟新都的新“蓉漂”。
“今年,成都中车电机销售收入大约12亿元,总公司给中车成都公司配套生产地铁电机在万把台左右”,黄宇峰所说的“中车成都公司”,正是门对门的企业,是新都现代轨道交通产业园的龙头企业——成都地铁60%的车辆产自这里。
2020年最后一周里,中车成都公司喜讯不断:荣获首届“四川省天府质量奖提名奖”;《轨道交通企业基于托管的转型升级管理》获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
中车成都公司董事长王成龙十分感慨,两组数据对比让他动容:2015年,中车成都公司在遭遇经营瓶颈后首次赢利,净利润为150万元,2019年增长到12500万元,年均增长247%;营业收入从12.58亿元增加到32.83亿元,增长率为161%,“这是涅槃重生啊!”
重生之路,在于抓住了成都轨道交通大发展的机遇。年末岁初,中车成都公司在紧锣密鼓地研制全国首列时速160公里新一代智能化无人驾驶市域列车。与此同时,国内首个真车实线的网络控制实验室——2025智慧型全自主行车试验平台也在抓紧测试。这些都是中车成都公司为“后疫情时代”推出的核心创新。
成都首列时速80公里A型地铁7号线车辆,首列时速100公里地铁10号线车辆、首列时速140公里地铁18号线市域车辆、首列8编组地铁6号线车辆、首列储能式有轨电车……近年来,5个首列说明了以中车成都公司为龙头的新都轨道交通产业的实力和后劲,围绕轨道交通电动车组“九大核心技术和十大关键零部件”,已有63家轨道交通配套企业落户园区。
新一轮发展来临,王成龙的心愿是让“成都造”轨道交通产品走出四川、走向全国、迈进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