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江芸涵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按照‘对标全国水平、符合四川实际、分项逐步提标、加快提升排位’的思路,用好有限财力补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居民基础养老、城乡低保水平等基本民生在全国排位提升。扎实办好年度30件民生实事”“启动实施中等收入群体递增计划”“更大力度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完善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城市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实施优化孤寡老人服务行动和失能老人照护行动”……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城乡居民基础养老、城乡低保水平等基本民生在全国排位提升”“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更大力度解决‘一老一小’问题”,一条条务实的举措透着暖暖的民生情怀。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就如何满足群众民生需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展开了热议。
加大就业增收力度,重点群体先稳住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
报告提出,2023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省政协委员、人社厅厅长胡斌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当前最首要、最基本的是大力推进就业促进行动,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规模性失业风险越来越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问题,最终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发展产业稳企业稳就业,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推动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支持灵活就业;基建项目扩就业,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扩大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引导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大力支持农民工、大学生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带动当地群众就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报告提出‘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说到了我们的心坎儿上。”省人大代表、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赵德武认为,高校在加大力度开拓就业市场的同时,应加大对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引领,鼓励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同时,要加大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建设、职业发展导师队伍建设力度;强化校院协同,举办基层就业训练营、公考加油站、选调生岗前培训等活动,做好大学生入伍、科研助理等项目的推进和落实,开展基层实习实践活动。
省人大代表、宜宾市兴文县苗家惠嫂贸易服务有限公司副经理李玉兰关注“让农村妇女和困难群众再就业”。李玉兰希望,省级有关部门能提供一些更加具体可行甚至是“量身定制”的措施,给予“苗家惠嫂”等省级劳务品牌在培训任务分配、劳务品牌打造、家政工会建立、品牌打造专项补贴等方面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支持,助推它们成为全国知名的劳务品牌。“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农村妇女有更多免费接受家政技能培训和就业的机会,授人以渔,把我省广大农村妇女和困难群众打造成一支家政产业队伍。”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省
“报告中提到,2022年,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高校增加25所、增量居全国第1位。这个数据意味着我们更多的孩子能够读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作为凉山州的一名人民教师,我更是真真切切感受到近年来教育在凉山州的发展。”省人大代表、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中心小学教师吴利梅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后激动不已。
五年教育成就鼓舞人心,未来教育蓝图催人奋进。
省人大代表、四川轻化工大学校长庹先国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强化现代化建设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倍感振奋。“报告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对接、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等方面进行安排部署,这是四川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之举,也为四川教育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庹先国表示,四川轻化工大学深刻领悟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意义,将继续实施“研学结合、产教融合、特色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持续为四川高等教育和川南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学校办学条件整体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吸引力。”省政协委员、四川财经职业学院院长符刚认为,报告提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建设”,很及时也很务实。
如何支持改善职业学校教学条件?符刚建议,加强教育相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汇聚各方资源分类建设一批集实习实训、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训基地,专项支持高职院校配齐配足图书、计算机、实训设施等,分期分批进行设备更新。分类组建核心能力建设专家团队,打造省级专业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持续遴选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要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要坚持面向全体,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省政协委员、成都星海教育总校长陈星海建议,在我省基础教育领域设立“五育并举试点学校”,探索构建德育体系,树立大德育观,构建和完善“五育”课程体系,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知识传授、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一老一小”现实问题
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如何“健全多层次保障体系”,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业务主要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便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办理,经办人员多为兼职,有些地方只能提供帮代办业务,人员能力明显不足,极大影响了医保经办工作的服务质量。”省人大代表、内江市市中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苟华希望加强医保基层平台经办能力建设。对医保基层平台建设应作出明确要求,在乡镇(街道)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在村(社区)配备兼职人员,大力推进医疗保障经办体系建设,将更多医保业务服务下沉到乡镇(街道)、村(社区)办理,实现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推动医保服务便民利民。
“一老一小”问题是当前最现实、最紧迫、最突出的民生,更是事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省政协委员、四川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王成端注意到,如今城市居民的养老观念呈现出了一些新特征,如积极主动开展健康管理预防疾病、不一定想与子女住在一起但要住得近、主动走出融入社会而不是坐等被照顾等。为此,他提出加快构建全省“+养老服务”新格局的建议。
“+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社区、机构、物业、金融、保险、物流等单一主体或其组合形式提供的养老服务。王成端说,应加大老旧小区、居住小区、社区、棚户区甚至闲置场所、空置设施等方面的适老化改造,引导和鼓励有需要的社会老年人家庭自主开展适老化改造。支持物业、金融、保险、物流等开发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打造有队伍、有场地、有系统、有制度、有企业、有资源等标准的养老服务环境。
在“一小”托幼托育方面,方便可及、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的普惠托育服务是众多家庭的期待。省政协委员、内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朗建议,除了切实发挥政府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主导责任外,应大力发展社区普惠托育服务,研究制定社区托育发展专项规划,设施设置标准,鼓励市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托育服务,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方式,有效整合工会妇联以及各类用人单位和街道社区等各方力量,为职工和居民提供便捷的普惠托育服务。此外,还可以探索在幼儿园开展托幼、托育一体服务模式。“这既能够满足婴幼儿就近入托的需求,省去从托班到幼儿园的环境切换,又可以整合资源,依托幼儿园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提高托育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