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袁宇君
“现在来渔门镇,想找个住宿的地方太难了!”4月27日,攀枝花市盐边县渔门镇党政办主任肖成秀连打十余个电话,直到将一批客人协调分散安置在镇上不同旅店后,手心“捏着的一把汗”才擦去。
地处盐边北部的渔门镇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设立的渔门乡,其镇说小也不小,场镇建成区面积0.38平方公里,流动人口多。今年3月起,渔门日均接待1.3万名客商,让全镇84家特色民宿餐饮酒店、千余张床位持续处于满客状态。
他们是谁?从哪里来?为什么来渔门?
“无论是鲜食,还是在专供新式茶饮速冻果市场,全国每10颗桑葚中就有3颗从渔门发出。”攀枝花宝桑园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员工彭国美的语气中带着自豪。
渔门养蚕缫丝历史悠久,桑树种植规模达到3万亩以上。桑树果实桑葚富含芦丁、花青素、白藜芦醇等生物活性成分,可食用可药用,过去不被看好的“黑果果”这几年变成了市场突然井喷的“香饽饽”。
桑葚陆续成熟,小镇涌入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我们70多间房这段时间几乎没有空床,客人的口音有陕西、新疆的,有河北、山东的,也有广东、江苏的。”酒店经营者毛文强一脸喜悦。他是土生土长的渔门镇人,对自己务工返乡后敏锐捕捉到的接待商机颇为满意。
夜晚11点,渔门镇望月路赵记农产品干货收发门店二号店里灯火通明。约70平方米的店面内,近10名工人在集烘干、打包、称重、装车等环节于一体的流水线上抢时间:外省客户下了订单,一批3000斤桑葚干当晚需发车奔向加工厂。
镇党委书记胡千学向记者翻看当周桑葚发货数据统计:4月22日干果384吨、鲜果310吨;4月23日干果320吨、鲜果450吨……他说,每天至少有600吨桑葚鲜果及其初级农产品从渔门发向全国市场,一年下来,渔门能为全国供应8万吨桑葚。
有桑树的卖桑葚挣钱,没种桑的村民摘桑葚也能增收。据了解,渔门各村桑葚采摘开出了400元至600元的日薪。彭国美所在企业,每年招工超120人次,每人次日薪250元。由于今年渔门镇桑葚迎来大丰收,加工厂生产流水线招工人次也较往年提高,达到160人次。
胡千学介绍,采摘桑葚还创新出一种务工“分成”模式:采摘100斤桑葚的收入,60%归果农、40%归务工者,利益联结极大调动了采摘者的积极性,大家尽力确保采摘质量。“不仅多劳多得,品相越好,收入越高,新模式下的务工收入通常超过600元/天。”
因此,渔门旅馆酒店乃至居民家中住的不仅有客商,还有来自周边县份的务工人员。盐边县将渔门镇定位为“一品牌两中心(‘攀果’品牌、区域农产品深加工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副中心。
桑葚味甜,放眼全国,村民尝到了一丝“酸”。赵记农产品门店负责人田梅说,渔门桑葚运到外地“贴牌”,摇身一变价格蹭蹭上涨,渔门作为产地却没品牌影响力。同样的,沿海酿出的桑葚酒一瓶卖几百元,本地造30多元都少人问津。
渔门镇党委、政府急在心里。初级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只有打造或引进龙头企业,掌握加工核心科技,才能延长果桑产品加工链条、做强做大果桑产业。
“朝着这个目标,我们已建起相关经营主体157个、冷冻库41个。依托现有加工厂,渔门实现了年生产桑汁1.2万吨。”胡千学说,背靠攀西优质果叶兼用桑产业带,该镇正积极联合企业、科研机构,开发桑葚膏、桑果酱、桑葚干红、桑葚醋等新品,推动渔门从季节性“热闹”向常年“热闹”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