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全国生态日 四川公布9件“双碳”典型案例

2023-08-15 14:19:4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杜馥利


四川在线记者 王培哲 文/图

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四川主场活动在宜宾市举行。此次活动的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活动上,省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三年以来,四川围绕“双碳”目标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典型案例。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四川水电装机9250万千瓦,居全国第1位,风电装机588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198万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以上。四川森林蓄积量18.9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5.72%,广袤的森林资源为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全省累计有31家企业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额约2.15亿元,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累计成交3703万吨、单边交易额突破6亿元,按可比口径居全国第4位。

记者梳理发现,此次公布的“双碳”典型案例涉及资金、技术、循环利用等多方面。

资金需求方面,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推出碳减排票据再贴现(川碳快贴)政策产品,帮助绿色低碳企业享受贷款利率优惠;技术创新方面,中建滨湖设计总部是成都首个“近零碳建筑”,通过改进隔热材料、建设储能系统,每年可节省用电186万度;循环利用方面,四川银谷碳汇探索低值可回收物高值化利用,加快减碳新技术新材料研发,与四川大学共建“固废高值化利用联合实验室”;绿色产业链建设方面,宜宾三江新区推广电动重卡,实现东部产业园重卡运输50%电动化,还运用“光储直柔”等低碳技术,建设动力电池特色小镇。

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曾义平表示,这些案例集中反映了当前四川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附:案例清单

案例1光伏助力高速公路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攀大高速沿线分布式光储智慧供能项目,是四川首个“交通+能源”融合示范项目,项目建设了分布式光伏及储能系统,装机总容量2.3兆瓦。截至2023年5月,项目累计发电量221万千瓦时,能源自给自足能力接近100%。

案例2中建滨湖设计总部“近零碳建筑”。中建滨湖设计总部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建筑外立面透光不透热,还在大楼设置分布光伏板、地下室设置储能机房,探索新型建筑能源系统。项目预计每年节约用电186万度,年减碳量约1000吨。

案例3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助力绿色低碳企业发展。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管部通过“额度优先、办理优先、利率优惠”三项措施,引导金融机构运用央行再贴现资金加大对具有碳减排效应企业的融资支持。截至2023年4月末,已累计办理3685笔、109.4亿元,贴现加权平均利率1.9%。

案例4“一城千站”促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技术助力碳中和。四川银谷碳汇通过创新数字化回收技术,实现碳足迹核算,加快减碳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实现低值可回收物高值化利用,还与四川大学共建“固废高值化利用联合实验室”。截至2023年5月,项目已在成都市回收资源1.85万吨,减碳量约7.5万吨。

案例5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开展技术攻关。2021年4月,四川大学牵头成立全国首家省级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开展生物质能、固废综合利用等核心技术攻关,建成全球首套锰渣危废资源化循环利用示范工程,实现二氧化硫减排9万吨/年,二氧化碳减排7.2万吨/年,经济效益超2亿元/年。

案例6川藏公路第一隧道实现绿色发电。二郎山超特长隧道利用取水点与地下风机房的高差,设置自发电设备,补充隧道日常照明用电,降低隧道运营期二氧化碳排放。截至2023年4月,项目累计发电301万千瓦时,年减碳量约982吨。

案例7“点点”碳中和服务平台。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自主研发的“点点”碳中和服务平台,通过全流程在线服务,实现碳中和场景发布、碳排放量自动计算等功能。截至2023年5月,平台已推动完成各类会议活动碳中和4142场次,实现碳中和量超20万吨。

案例8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积极发展林业碳汇。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通过募集生态公益资金、实施重大项目,近6年完成营造林20余万亩,全域生态价值超过640亿元,建成全省首个会议碳中和林。

案例9宜宾三江新区推行“全域电动+过程降碳+多源消纳”。宜宾三江新区正在构建“1+N”动力电池绿色闭环全产业链生态圈,探索建设“零碳工厂”。截至2022年12月底,三江新区实现东部产业园重卡运输50%电动化,到2024年,预计推广超800辆电动重卡,实现三江新区重卡运输全域电动化。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