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陈秋吉 巴中观察 施皓文 摄影报道
6月14日,记者一行从巴中市平昌县城出发,驾车沿着542国道行驶半小时,眼前的景色变得开阔起来。
千亩高粱长势喜人,微风拂过,犹如波浪翻涌。不远处,可以看见古色古香的马头墙建筑群,粉墙黛瓦,青石小巷。小城旁边,巴河绕过,交汇形成了上码头和下码头,南下可达荆楚,北上可抵中原,昔日商贸往来十分频繁。
白衣古镇全景图,核心景区占地3平方公里。
停车后步行,通过一座拱形石桥,再拾级而上,上百块石块修砌建成了大门,石块顶部的中间位置,赤褐底色上书写着“白衣古镇”四个粉黄色的大字。
“这就是白衣古镇,古时候因周边种植了大量柳树,也叫做柳州城。”白衣古镇景区讲解员邓昌立介绍说,古镇始建于秦汉时期,距今已有逾2000年历史,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在201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千年古镇如何焕发新的生机?带着疑问,记者在白衣古镇里寻找答案。
看人文
厚重的翰林、孝道、家风文化
走进白衣古镇,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小街,街道两侧,店铺老板热情地吆喝着来往的游客。
“这条街叫做永睦街,是白衣古镇最古老的一条街,千年前,居民们也在这里摆摊设铺。”邓昌立说,如今算是还原了从前的场景。
永睦街的尽头,有一座庙宇。清咸丰年间,庙里供奉着白衣观音,一次火灾意外席卷古镇,唯有白衣观音庙幸存,古镇也因此得名。
穿过庙宇大门,就来到了白衣古镇的核心区域之一——文昌宫,这里曾是吴氏家族创办的私塾,后转为白衣公学堂,如今仅剩下墙上镌刻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
“白衣古镇核心景区约3平方公里,主要以吴氏家族为背景,展现厚重的翰林、孝道、家风文化。”白衣镇文化站站长李文艳解释说,清朝时期,白衣吴氏家族培育出翰林2人,进士4人,举人8人,另有监生禀生30余人,由学入仕者40余人,名声响彻十里八乡。“如今,不少周边城市的学生慕名前来,祭拜遗址中央的孔子雕像,参加祭孔典礼,都希望能讨个好彩头。”
沿着青石板路继续前行,一座节孝牌坊出现在眼前。牌坊的主人是白衣吴氏家族的先祖吴君贤之妻李老孺人,修建距今已经有140余年的历史。
白衣古镇节孝牌坊
“节孝牌坊是一座典型的五色琉璃牌坊,全国极为少见,四川仅存两处。”李文艳介绍说,在转角处的吴氏宗祠,则是目前白衣古镇占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宗祠是四进四合院建筑,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白衣古镇吴氏宗祠遗迹。
宗祠展厅墙上,挂着皇帝赐给吴家的匾额。据史书记载,从清嘉庆到光绪止,白衣吴氏家族四代48人在朝为官。
“为了更好保护古镇的历史文物,镇上专门建立了文物保护制度,落实了专职人员和专项经费,力求文物不出现一件遗失、一处损毁。”李文艳说。
浓厚的人文氛围也为白衣古镇带来了“流量”,每年来古镇参加研学的师生超十万人次,收入达到500余万元。
融发展
因地制宜开发文旅项目
穿梭于古镇内,记者发现每一处建筑、遗迹遗址都被重新合理利用,依托原本的性质,升级打造了适宜的项目。
以永延乾钱庄为例,这是古镇内的一座徽派建筑,为吴氏家族开办的钱庄。如今升级为钱币博物馆,在维持建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新增了钱币文化、商贸文化的科普研学,吸引了不少学生前来打卡体验。
而隔街相望的太史第,打造为了柳州学堂,可在学堂内学习拓印、川剧脸谱绘制等优秀传统文化。
历经千年历史的白衣古镇。
在吴氏宗祠门口,记者发现墙上除了牌匾,还悬挂着“巴中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招牌。“以吴氏家族的家风文化为背景,我们整理了平昌县的优良家风家训,并在宗祠内布展,吸引游客前来学习参观。”白衣镇党委书记吴飞解释说,古镇禹王宫也被打造为柳州剧院,每逢假期,川东北地区特色表演“音画剧”如期上演。
白衣古镇的融合发展尝试不仅局限于核心景区,还延伸至周围的自然景观。
依托入口处的千亩田园,古镇先后举办了油菜花赏花季、红高粱丰收季、白衣灯会等活动,实现了“春赏油菜花,秋看红高粱”的季节性景点。
“近年来,我们还实行景社融合发展,通过景区与社区成立合作社,让村民们以房屋、手艺、资金等方式入股,实现了‘村民变股东、农民变商户’的转变。”吴飞表示,每到油菜、高粱成熟的季节,可为合作社白衣粮油、白衣酱酒提供原料,生产出的粮油、酱酒也能进入古镇商铺,成为特色旅游产品售卖。如今,村民们既能收到土地流转费,又能收到劳务费,还能收到合作社分红,人均收入连年增长。
文旅融合发展既要“新”,也要“稳”。据统计,白衣古镇每年接待游客达8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亿元。如今,古镇正向着更高的目标,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发展,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