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王成栋 摄影 吴枫
秋天的高原,天空格外湛蓝。9月4日中午,从马尔康市区出发,汽车沿着脚木足河谷前行。半个多小时后,在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一带,河谷豁然开朗,泛黄的油菜田和麦田夹在一片青绿之中。
俯瞰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
这里是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以下简称“夏繁基地”)核心区,面积共200亩。进入9月,夏繁基地今年播栽的小麦和油菜日渐黄熟。但面对首次收割,夏繁基地的劳务负责人张云芳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土生土长的孔龙村人张云芳,在河谷里种了半辈子庄稼。她说,瞧一眼庄稼长势就能清楚,首次开镰的夏繁基地,产量无论如何也上不来。
相较于张云芳的忧虑,在基地播种油菜和小麦的专家却不这么看,他们说,“产量并不重要。”
快要成熟的麦田,专家却带头拔除部分小麦
“这麦子还没熟,咋就拔了呢?”顺着田坎走了几步,张云芳喊了起来。
田坎尽头的麦田里,有两个人正在拔麦秆。这块麦田已经进入产量形成后期。
田里的人抬头看了下张云芳,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张云芳加快了脚步。她说,早在今春整地,她就开始打理这块田地,半个多月前的小麦灌浆期,当地遭遇了高温,自己捏着水管给小麦足足浇了一天水,即便是这样,这块田的麦子还是又矮又稀疏,亩产最多三百斤,还不到全省平均亩产的一半。眼看好不容易才保住的收成要被“糟蹋”,张云芳实在是又气又心疼。
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内,进入生长后期的小麦。
“都是杂株,没用的。”田里的人终于回话了,但拔麦子的手却没有停下,“我是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员罗江陶。” 张云芳“哦”了一声,叹了一口气后,停下了脚步。原来,这块田就是罗江陶的制种实验田。
罗江陶解释,拔掉的小麦,麦秆和麦穗明显高出田里的其他植株,从外观上看就能判断不属于同一个品种。
“这些杂株不除掉,怎么能保证麦种纯度呢?”罗江陶说,田里播种是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参与研发的新品种,定于今年10月至11月通过审定并在年内完成商业转化。但前提是提交的麦种纯度超过99%。
罗江陶说,该品种已经研发了七八年。此前在全省多地中试过,产量的可靠性和稳定已经得到充分地验证。这次来夏繁基地播栽,是为了对其发兜、抗病性、抗虫性等进行综合测试,目前相关测试数据已经完成收集,只剩下最后的种子收割,“我们只需要一两百斤的样品就行,所以,产量不是最重要的指标。”
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内,等待收割的小麦新品种“川麦701”标识牌。
油菜籽只有村民的三分之一,但实验目的全完成
罗江陶的麦田上方,是一块刚刚收割的油菜田。一排排的油菜株平整地放在油菜茬上。两天后,经过充分晾晒后,这些油菜被转运到一百米外的晒场上脱粒。经过除杂称重,每亩油菜籽产量只有一百斤左右。
收获时刻,夏繁基地周边的村民面带戏谑。见记者不解,大伙指了指只有半米多长的株高、没有筷子粗的根茎、比钉子粗不了多少的油菜荚和田坎上遗留下的塑料袋。村民们解释,光从长势来看,这块油菜田远远谈不上高产田。测产结果也表明,这些油菜田的亩产只有当地农户的三分之一。而且,明明不是高产田,专家还要雇人在油菜开花时套袋。
“这又不是种苹果、雪梨,投入这么多人力咋个回本。”孔龙村人多吉说,专家们的举动,曾让大伙笑话。
这些油菜田,归属于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李浩杰团队。不同于村民们的疑惑和调侃,李浩杰却显得心满意足。
“亩产确实不高,但实验却成功了。”李浩杰解释,和小麦育种基地一样,自己的油菜,绝大部分也不是冲着产量来的。
今年春天,首次在夏繁基地播种,李浩杰带来了2000份油菜制种材料。这些油菜品种的试验进度,从1代次到9代次不等。所谓的代次,就是油菜新品种研发后播种——收割的次数,一般来说,新的油菜品种要经过10次播种——收割后,才能完成繁育。这期间,每个品种的每个代次所承担的科研实验任务都不一样。至于在花期给部分油菜套袋,目的有二:保证品种的纯度;验证油菜在不同条件下的授粉成功率。
“目前来看,我们拿到了我们想要的数据,那就是一项成功的代次实验。”李浩杰说,有了夏繁基地的助力,改变了过去每年只能完成一个代次的局面,让油菜新品种的繁育周期缩减了一半。
俯瞰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油菜和小麦已经进入生长后期,部分田块已经黄熟,开始采收。
点位介绍:
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核心区位于阿坝州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今年4月18日正式启用。首批实验基地200亩,今年首次播种的作物为小麦、油菜等。其主要思路是利用当地海拔较高等优势,反季节繁育小麦等粮油作物,与海南的南繁基地的“冬繁”形成互补,彻底解决四川育种夏繁“打游击”的局面,并把过去“一年一繁”变为“一年两繁”,缩短育种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