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栖息地加速“缝合” 社会力量参与更加广泛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三周年

2024-10-13 22:39:5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桃


四川在线记者 邵明亮

10月11日,雅安市荥经县迎来了一场秋雨。因为天气原因,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管护总站监测队队员杨韬和同事们不得不在马草河保护站的基地里短暂休整一下。

“明天必须出去,半个月内要完成泡草湾区域的野外监测,后面还要转战其他区域。”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后入职的员工,杨韬主要从事野外监测工作,在一次次深入群山的过程中,他和同事们亲身见证了这片“熊猫家园”近三年的生态之变。


荥经管护总站监测队员正在开展野外作业。

生态修复显成效,大熊猫“串门”更便利了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的荥经县龙苍沟镇,沿着鸽子花大道一路向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出发,人类活动的痕迹逐渐褪去,森林植被也愈发茂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盘山路,终于抵达马草河保护站。

在淅沥沥的秋雨中,浓雾遮住了群山,但近处的一片山坡上,一环又一环的植被格外显眼,仿佛是人工修剪的茶园。

“他们是我们进行人工疏伐后的竹林,为的是给大熊猫和其他野生动物开辟活动的通道。”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管护总站工作人员张冬玲看出了记者的疑惑,连忙解释。

杨韬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总面积836平方公里,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截至2013年底,境内有28只野生大熊猫活动,属于小种群。过去,由于108国道及其沿线的人类活动干扰和森林采伐,使得大相岭山系和邛崃山系大熊猫种群隔离,无法与区域外大熊猫种群进行基因交流,成为危险的“基因孤岛”。

“连接大相岭山系和邛崃山系叫做泥巴山廊道。”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管护总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开始,荥经管护总站开始了更加系统的大熊猫退化栖息地的修复工作。

上述负责人表示,特别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荥经管护总站在泥巴山走廊带区域持续开展栖息地恢复试点样方监测,包括可食竹更新监测、补栽乔木的生长监测;此外,对栖息地进行生态修复,目前已在泥巴山廊道范围内完成约2400亩示范区改造,造林50000余株……


经过疏伐过后的竹林,便于大熊猫和其他野生动物活动。

如今,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的泥巴山廊道内,曾经热闹的公路被“闲置”、破碎的栖息地加速“缝合”……随着大相岭山系和邛崃山系的成功连接,好消息不断传来,2021年12月10日、2022年1月7日以及2024年1月,红外相机都在泥巴山廊道附近记录到了“母带仔”的同框画面,大熊猫“走亲访友”变得更便利了。

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栖息地修复中来

在乘车前往马草河保护站的山路上,每隔一段路程就会在道路两侧发现一些展示牌。

记者随机停在一块展示牌前,发现这块设立于2023年4月的牌子,其内容主要是介绍“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冷箭竹修复示范区”的建设背景和目的,并标示了承担单位和合作单位等信息。


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冷箭竹修复示范区宣传展示牌。

在马草河保护站,询问工作人员后得知,这是一些公益组织、科研机构、社会公众、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的案例。“特别是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之后,相关机制更加完善,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张冬玲说。

截至今年上半年,在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联合相关企业捐款资助下,荥经片区栖息地修复范围内栽植本土乔木树种近10万株,已完成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改造7000余亩,为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修复“添砖加瓦”。

除了生态修复的持续开展,相关社会力量也在推动自然教育在荥经片区“开花结果”。

今年5月,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又联合相关企业和组织,启动了“点碳成林”二期项目。这是在第一期项目——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恢复造林项目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升级。

据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点碳成林”二期项目即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自然教育社区试点项目,将延续和巩固第一期项目成果,通过研发自然教育课程、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活动,促进国家公园生态价值转化。

“如今,除了政府的力量,有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大熊猫保护和栖息地修复中来,这正是我们创新保护策略的重要成果,也必将为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改善带来助益。”上述负责人说。

(图片由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管护总站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