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吴元会 康薇嘉
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大型考古人文纪录片《重返三星堆》,分为《归来》《大梦》《天问》《神启》《长歌》5集,系统而生动地展现自2022年三星堆再次进行发掘以来的最新重大发现成果,引领观众穿越时空隧道,见证古蜀的历史脉络与文明长河。
科技,作为现代考古的强劲动力,在本轮三星堆考古发掘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次三星堆的考古发掘中出现的那些高大、宽敞、明亮的钢架结构田野考古厂房,与之前传统旷野考古的露天敞篷、简陋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钢架结构的田野考古厂房内,光线明亮、分区合理,温度和湿度等都得到严格控制,各种现代化的吊装设备也一应俱全。科研人员与工人身着全套防护服,如同穿梭在时空隧道中的使者,小心翼翼地挖掘和拼接着历史的每一个细节。这一切,都体现了科技对考古工作精细化、规范化的强大推动作用。
在田野考古中,电子测绘等现代记录方式的运用,使每一件文物出土时的平面布局位置和在土层中的厚度位置等都得以精确记录。这些科学、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如同历史的密码,为后续实验室考古及环境考古、植物考古等留下宝贵资料。
逻辑推理、科学印证更是考古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证明三星堆文明能战胜洪水等自然灾害并延续发展的证据,科研工作者通过实地考察、查看卫星照片等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最终在成都市区的方池街找到关键证据,证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时期,成都平原已掌握分水技术。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三星堆时期的人们已能运用智慧战胜洪水、不断发展的奥秘,也展示了科技在考古论证中的神奇力量。
当田野考古告一段落后,实验室考古阶段更是科技大显身手的舞台。
在文物清理阶段,考古工作者不仅使用传统的工具进行细致入微的清理,还借助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CT扫描仪、X光探伤机、红外线成像设备、低氧考古实验室等现代化考古设备,对出土的青铜器等文物及附着物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这些先进设备的运用,使考古工作者能用科学的方式揭开文物的神秘面纱,得出其材质、结构以及成分等准确信息,为研究、分析、判断三星堆文明的发源和发展等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对“青铜龟背形网状格器”的研究中,科研工作者通过X光探测机的检测,揭开了网状青铜锁扣的神秘面纱,确定其无法自然打开的设计,避免了采用传统检测手段对珍贵文物的破坏。对该网状内部玉器上丝绸残留的检测,更是推进了寻找当时是否有文字书写载体的推断。这些科技的运用,不仅保护了文物的完整性,也为更深入地了解三星堆文明提供了无限可能。
在对青铜文物铸造工艺的研究中,CT扫描透视等检测技术的运用,如同神奇的钥匙,探明青铜器的内部构造,揭示了古蜀人在铸造青铜时,已掌握在其内部预置“芯骨”的技术秘密。这一发现,不仅展示了古蜀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也证明了我国在青铜铸造中运用“芯骨”技术的领先地位。这一技术至少早于希腊和罗马700年以上,让世界为之惊叹。
三星堆本轮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在科技进步的前提下取得的辉煌成果。这些发现,不仅让我们更准确地复原3000多年前三星堆古蜀文明的灿烂历史,也让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
正如北大考古文博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教授所言:“三星堆人不仅创作出了人首鸟身的神,而且还用青铜和木头制作出了大量的不同造型的人像和神像。这些创作给我们的艺术史增添了新的一页,是对中华文明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三星堆文明的发现,是中华文明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和有力证明。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作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其发展的根源之一就来自我们文明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地域、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也体现在我们对待历史、对待文明的态度上。我们尊重历史、敬畏文明,用科学的态度探索、发掘、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更绚丽的光彩。
观看《重返三星堆》,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科技在考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无限魅力。科技不仅提高了考古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也为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探索文明提供了无限可能。同时,我们也更坚信,在科技的助力下,一定能揭开历史的更多神秘面纱,让璀璨的文明之光照耀着人类前行的道路。
展望未来,我们将用科技的力量探寻更多的历史秘密,创造更辉煌的文明成果。只有铭记历史、尊重文明,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
吴元会,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专业负责人,西南科大四川天府新区创新研究院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康薇嘉,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讲师、博士,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绵阳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