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李文廷
考古人文纪录片《重返三星堆》以文物为线索、以现场为依托、以问题为导向,充满青春的气息,宛如一座桥梁横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带领观众走进神秘莫测的三星堆,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古蜀文明的辉煌,引领观众探寻背后的真相,传承并开启着古蜀文明的崭新篇章。
文物:串联历史的关键钥匙
文物,无疑是《重返三星堆》打开古蜀文明大门的关键钥匙。一件件沉睡于历史尘埃中的珍贵器物,在镜头下重焕生机,成为讲述远古故事的主角。
青铜大立人像庄严肃穆,双手夸张的姿态仿佛蕴含着与“神灵”沟通的奥秘;青铜面具造型奇特,巨大的眼睛和耳朵似乎凝视着未知的时空,传递着古蜀人对世界独特的认知;黄金面具以其深邃的双眼、微扬的嘴角,于斑驳金辉中散发着跨越数千年仍摄人心魄的神秘气息;扭头跪坐人像,以其奇异独特的扭头跪坐姿态,身着神秘服饰,周身散发着古蜀文明独有的神秘气息,静静诉说着数千年前不为人知的历史。
这些文物并非孤立存在,纪录片精心编织起它们之间的联系,勾勒出古蜀文明社会结构与宗教信仰的轮廓。祭祀坑中众多精美礼器的出土,暗示着当时盛大而神秘的祭祀仪式,反映出宗教在古蜀时期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文物细节的极致呈现,如青铜器上细腻的纹理、玉器上精巧的雕刻,观众能真切触摸到古蜀工匠们的智慧与匠心,感受到那个时代高度发达的工艺水平。文物成为穿越时空的信使,将古蜀文明的辉煌灿烂娓娓诉说,让观众对这片古老土地上曾经绽放的文明之花有了更为直观深入的认识。
现场:还原历史的真实舞台
《重返三星堆》打破以定论讲述远古故事的叙事模式,代之以大量考古发掘和文物修复现场的呈现,以考古人员和文博专家发掘修复的过程,为观众搭建起一座通往古蜀时代的时光隧道,紧张与期待的氛围扑面而来。野外发掘、文物提取、器物修复,这些常人难以触摸的考古环节被镜头一一记录,呈现在观众面前。
文博专家在修复文物中的新发现、新思考,成为讲述古蜀文明故事的重要线索和载体。
在鸟足神像的修复中,经文博专家耐心细致的残件缺口的比对,拼接修复后的鸟足神像纤细而健硕的鸟足支撑起未知的谜团,造型怪诞却精美绝伦,无声传递着古蜀文明的诡谲奇幻与深邃奥义。在考证带彩铜罍、象牙等器物附着物质中,文物专家经显微观察、化学检测、红外光谱分析等多种手段,最终确定其中存在血液和朱砂的成分。这些发现纷纷为三星堆未来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影片通过大量类似现场的呈现,一件件文物成为解读古蜀文明的重要密码,使我们得以近距离感受这个失落文明曾经的辉煌与温度。
问题:探寻历史真相的驱动力
《重返三星堆》并未满足于简单展示古蜀文明的表象,而是以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为导向,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真相。
从“归来”到“天问”,从“大梦”“神启”到“长歌”,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们凭借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在片中各抒己见,展开激烈讨论。每一个观点都是对历史真相的一次勇敢叩问,每一次探讨都让我们离古蜀文明的内核更近一步。
三星堆人为何选择让马牧河穿城而过?三星堆人为何会铸造虎头龙神像?黄金面具为何会在掩埋中和青铜人像分离?这种以问题为驱动的叙事方式,不仅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向观众传递出科学严谨的历史思维,让大家明白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修正和完善的过程。
这一系列疑问如同磁石一般,引导着专家学者深挖背后的谜团,也吸引观众跟随纪录片的脚步,一同探索三星堆的神秘世界。
青春:传承历史的新生力量
纪录片一改以资深专家学者为重点讲述人的模式,才浅、黎海超、万娇、张佩琛等一批青年专家学者,从他们的视觉讲述古蜀文明新的发现,青春的力量成为传承古蜀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这群青年学者怀着对文博事业的执着与热爱,用开阔的思路和最新的考古知识和现代科技手段,为古老的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无人机测绘、三维建模、基因检测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让我们看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他们以青春的视角重新审视古蜀文明,大量CG动画的沉浸式历史还原、将三星堆文物与罗丹雕塑放在一起举办跨界展览、编排以三星堆文明为主题的舞剧《扶桑十日》,通过科技与历史的互动,中西文化的横向对比,历史文物与现代艺术的跨界融合,青年研究者、创作者将古蜀文明的魅力以全新的形式,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古蜀文明不再是尘封于书本中的古老记忆,而是年轻人眼中时尚且有趣的文化符号,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重返三星堆》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文化寻根之旅。它通过文物、现场、问题和青春4个维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古蜀文明的魅力与内涵,激励着青年一代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让古老的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续写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奇。
作者简介
李文廷,三台县文联副主席、秘书长,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词协会培训部副主任,陕西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