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多一点】
春节团圆饭
四川民间除夕年饭,又称团年饭。其菜品丰盛,一般人家备有拌鸡(以公鸡肉做成)、回锅肉、腊肉、香肠、猪头肉、炖腊猪蹄、甜烧白、咸烧白、笋子烧肉、韭黄肉丝、腊肉汤煮红白萝卜、豆瓣鱼等。吃团圆饭时,先要祭祖。祭品主要是煮过的雄鸡和刀头肉(猪臀肉),祭祀由家中最长者先向祖先跪拜,后依辈分一一向祖先跪拜,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平安、农业兴旺。祭毕,全家上桌吃饭。
打牙祭
“打牙祭”又称为“吃牙祭肉”。即旧时店主、雇主定期供店员、雇工吃有荤菜的饭,一般在夏历每月初二、十六两日,并逐渐成为行业规定。清代已盛行。如《儒林外史》十八回:“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茶水、灯油都是店里供给。”《犍为县志·风俗》记载:“工商业家月以初二、十六两日肉食二次,名为打牙祭,忆成为各家普遍之习惯。”民国27年《泸县志·风俗》记载:“肉食则不常御(遇)。寻常人家半月或十日食豚肉一次,谓之打牙祭。”
饭店鸣堂
饭店叫餐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旧时,鸣堂分为空店鸣堂和待席鸣堂两种。空店鸣堂,是没有顾客时,幺师站在店门前,对街上来往过客吆喝招呼,介绍店内设施技术和菜品等。待席鸣堂,作为一个过程,从顾客进店开始,围绕吃喝而开展的一系列辅餐鸣堂。如:鸣堂幺师从顾客衣着、举止、面容等,判断饮食爱好,介绍酒菜品种。点菜鸣堂,幺师将客人确定的菜单内容,高声唱念给厨房里的锅师。应允鸣堂,锅师听到幺师点菜鸣堂后,用同样的声腔给予回应,以示知道客人点菜内容。唱唤鸣堂,锅师制作好菜品后,高声唱唤幺师前来端菜。结算鸣堂,食客吃喝完毕后,幺师将饭菜品种数量及金额等情况高声唱念出来,以接受锅师和堂柜的复核监督。送客鸣堂,幺师高声唱念某席客人离店,对客人说:“这次照顾不周,下次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