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献血工作31年的血液工作者冯瑾

2018-12-13 09:16:4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邓强

专题》》》“都话献血20年”人物访谈专题

“都话献血20年”人物访谈一览:

》》王小勇  》》沈 骏  》》黄 英  》》王 萍  》》蒋 杰

》》李 冀  》》刘逸倩  》》田 浩  》》冯 瑾  》》顾小波

【编者按】今年是《献血法》实施20周年。回顾过去这20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从1998年的32.8万上升到2017年的1459万,四川涌现出一大批奉献热血的爱心人士和勤勤恳恳的血液工作者。我们特制作“都话献血20年”专题访谈,聚焦这些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人对无偿献血的认知、理解、参与和感触,让我们透过他们去感受献血者的深情温暖,感受这座城市的无限爱心。

2011年,成都市血液中心成立了招募工作团队,也迎来了高校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工作新的突破,历经多年沉淀、建设、发展和维护,成都市高校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工作在全国被称作“成都模式”。高校志愿服务队在全市高校覆盖率达98.2%、高校学生无偿献血量连续10年增长,高校千人口献血率达56‰这项工作背后是血液中心招募团队和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他们都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请来了成都市血液中心公民献血科、成都市无偿献血宣传志愿服务队总队队长冯瑾,分享她和招募团队的故事。

http://video.scol.com.cn/zb/2018/冯瑾.mp4
scolplayer视频播放器

坚守献血工作31年的血液工作者冯瑾
(此文是访谈文字整理版)

起步时从8到20再到98,不能放弃也不会放弃

血液中心招募团队成立前,我一直担任外采四组组长,当时外采四组还获得了“成都市十佳青年文明号”。在外采工作时我已经跟很多献血者、志愿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当时报名参加成立招募团队对我来说是新的挑战,不过我很愿意去尝试这份工作。

刚开始,我们只有六个工作人员,有一点茫然,觉得无从下手。首先我们从已有的献血团体着手梳理,跟进回访,及时听取每支献血团体的意见建议,接着开始面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宣传招募。我们在拜访一个新的献血团体前都要做足功课,要了解这个企业或者单位的文化,曾经做过什么公益等,这样企业或者单位才会觉得我们对他们有充分的尊重。

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举个例子,最开始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我们去青羊一个工业园区做宣传招募,设立了宣传展板、发了宣传单页等等,但是后来献血车去的时候只有8个人献血。可是,我们没有放弃,又去加大宣传招募力度,献血车第二次去也只有20人参加。我们依旧没有放弃,继续努力地给他们做宣传,献血车第三次到这里时,当天上午献血人数就达到了98人。我觉得做一件事情,只要你努力的去跟进它,不抛弃不放弃,肯定能做得很好。

多年沉淀 高校宣传招募工作走出“成都模式”

高校无偿献血招募工作是我们工作内容的一部分,我们在高校一共建立了93支服务队,血液中心是总队。这项工作的运筹其实是在1998年之前,2004年血液中心成立了成都市志愿者无偿献血宣传服务队,2011年招募团队成立。中心通过搭建“血液中心-七大片区-志愿者服务队”三层结构,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献一次血,坚持每年召开联系会和项目化的管理机制。联系会是每年定期在3月和9月召开,3月的联系会是对上一年度工作总结,展示活动风采以及团队建设;9月的联系会,是对骨干培训以及新老队员做交接。

同时,因为高校流动很快,面对这种情况,加强志愿者团队自身建设很重要,所以,我们也会进行项目化的管理。比如加强培训,做好培训和教育也是有必要的;我们鼓励高校团队创新,让项目丰富多彩;像片区无偿献血知识竞赛,已经坚持了7年;高校片区的服务队与当地政府联合举办微型马拉松,过程中吸引了很多市民参与并最后加入献血;他们还与大学城、当地政府联合举办公益演出,通过不同的形式宣传无偿献血;也有服务队用晚会演出走进企事业来宣传无偿献血。

提供广阔平台 关爱与传承更加重要

血液中心为高校志愿者搭建了平台,对志愿者的传承来说非常重要,招募团队和志愿者服务队分队长们也共同努力,共同做好梯队建设和接力。当然,我觉得维系这些队伍最主要的还是对志愿者的关爱,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在这样的平台上,大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他们在参与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工作的时候有他们自己的“点子”,有很多妙招来宣传、来促进团队的建设。比如献血车进高校公益活动中,中医大的孩子们会给献血者每个人准备一个小福袋,里面有几粒红枣,这样他们都能得到一份祝福。有的服务队会在感恩节的时候或者圣诞节的时候,赠送苹果给献血者。不同的分队会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来参与。

其中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西华大学的服务队,他们曾经在2016年,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宣传无偿献血,他们做了一个我觉得比较“疯狂”的举动,就是通宵徒步从郫县走到都江堰,他们会在团队内彼此鼓励,“虽然我们的路线很长很长,但是我们一定会走到想要的终点”。

这项红色事业正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我记得1996年我第一次登上献血车去街头献血点工作,那个时候感觉无偿献血理念还没有那么普及,但是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第一大家对无偿献血认知度、对血液中心的认可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另外,最开始全市的献血点位也比较少,而且环境没有如今好,最初我们在献血点位上的遮阳伞绑在椅子后面,人坐在上面要随着阳光照射转换方向,因为那个伞并不宽大有时候甚至一阵狂风大雨,连着伞带着椅子吹到路中间,但是现在,献血者在车下填表都有很漂亮的、足够宽大的遮阳棚。献血点也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献血环境也在不断提升,无偿献血事业也真的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不光是高校学生积极参与,还有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也在参与献血和宣传。企业平台要灵活一些,有的民营企业会定期开展献血活动,他们还利用自己企业的LED屏播放无偿献血公益广告等来做宣传;有的外资企业将无偿献血活动上升为企业文化,作为固定的公益活动来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对于无偿献血更是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极端天气里,他们都会组织医务人员参加献血,展示白衣天使最美的一面;最有特色的是每年的6月14日和12月14日,全省公务人员都会参与我们的无偿献血活动,活动当天来自省、市两级的公务人员、医务人员都排队献血,用实际行动来号召。

31年工作点滴 献血者给予我们工作最大的意义

从进入血液中心工作到现在已经过去31年了,从事招募工作也已经快8个年头,看着志愿者服务队从2004年的15支到现在的103支,队伍的壮大和稳定肯定离不开血液中心工作人员和广大社会人士的参与和付出。

我还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当时通讯中断,我是从收音机听到具体信息的,当时我就想马上赶往血液中心,我的孩子才8岁他想跟着我。到了中心,我看到采血车马上要出发了,就把孩子扔在了门卫,自己冲上车走了。孩子爸爸也是血液中心的员工,当天晚上他是送血液到重灾区。后来一直到第二天晚上11点多我才知道我的孩子在哪里,事后还是有点后怕,万一有余震怎么办?毕竟孩子才8岁,当时确实真的没想那么多。地震发生那天工作我们是通宵工作,车上车下也一直排满了前来献血的市民,工作一直持续到清晨6点,刚刚到家又接到中心电话,说电脑城的献血点也排满了献血者,我又带着采血组赶去那个献血点工作。

5月13日,下着大雨,那个时候全城的很多店铺都是没有开放的,我时常在回想献血者当时排着长队,那个时候至少排队5个小时以上,是靠什么坚持下来的。当天下午5点,我们开始疏导献血者,劝他们离开献血点,毕竟大家等的太久了,可是他们就是不离开,在车下手挽手高唱《爱的奉献》《团结就是力量》,当时整个采血组都感动哭了。

到了第三天,我们开始进行预约献血了。当时,有个来成都出差的外地人很想献血,我就让他献了,他可能感觉就像“走了后门”,不好意思在献血车上感谢,直到下车走了很远的地方,一直用手不停的给我们做感谢的手势,当时我的眼泪一下就流下来了。可能平时我的工作就是给献血者体检、宣传讲解,那一刻就是觉得自己的工作真的很神圣,作为一个血液工作者,虽然我不能在一线救灾,或者不能在医院里面救治患者,但是我的工作保障了医院救治患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直到现在,我和招募团队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始终觉得,比如大学生能够在众多的公益事项中选择无偿献血宣传志愿服务队,选择相信你,不管是晚上也好,周末也好,去更可能多的宣传、讲解无偿献血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是义不容辞的。最后如果献血车进入高校,献血量能有所提升,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大学生、校团委、学校和献血者的肯定,就是最大的欣慰。

《献血法》实施20年了,最后我想说,我们的队伍期待着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团体、献血者加入进来,捐献可以再造血液,也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

    编辑推荐